台灣7%孩子是「過動兒」,該怎麼辦?不是只有藥物治療...精神科醫師:想改善ADHD,還有「這4種方法」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如何治療?

根據衛福部流行病學統計,台灣約7%的孩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楊聰才診所院長暨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罹患ADHD的孩子因為注意力短暫而容易分散,加上容易不小心犯錯、個性容易衝動,如果不接受治療或協助,成長過程中的課業學習、人際關係較容易受到影響。

長期下來,ADHD的孩子有可能因為不時遭到大人責罵而比較缺乏自信,或導致親子關係緊張、學校及社會適應不良等情形。

不僅如此,ADHD還可能伴隨以下問題:

  1. 發展遲緩
  2. 反抗及對立行為(50%)
  3. 品行問題及反社會行為(25%)
  4. 學習障礙(15-40%)
  5. 語言障礙
  6. 低自尊及憂鬱症(15%)
  7. 焦慮症(25%)
  8. 反社會性人格疾患
  9. 物質濫用

因此,讓ADHD的孩子盡早接受治療,才能避免惡性循環,以及後續併發其他精神或行為問題。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如何治療?

楊聰財指出,ADHD的治療包含「藥物治療」、「行為治療/行為塑造」、「認知行為治療」、「親職訓練」、「感覺統合」五大類,並配合課後輔導及日常生活活動的安排。

一、藥物治療

目前治療ADHD最常用的藥物如「methylphenidate」(Ritalin,中文名「利他能」),可直接補充大腦缺少的神經傳導物質,增加注意力的長度、不易分散的程度,以及減少衝動的程度。文獻報告中,約有65到75%的個案可因服用利他能而改善。另外像atomoxetine,clonidine及某些抗憂鬱劑對有些過動兒也曾經被報告有療效。

老師與家長要注意的是,藥效無法改變孩子所有的行為跟困擾,而且藥效期間有限。服藥的用意在於,在藥效期間期間是孩子學習其他有效因應方式、接受學業教導的最佳時間。老師也可以利用此期間進行補救教學,或訓練孩子有效的學習策略,並製造機會讓學生有好的表現,給其他同儕正面的印象。

藥物治療的用意並非「治癒」,而是改善以及補充它所需要的注意力以及減少衝動性。是否使用、何時停藥都完全看個案和環境之中是否調適良好而決定。

二、行為治療/行為塑造

行為治療的目的是藉由重複體驗行為的結果,讓孩子維持好行為、停止不良行為。行為治療無法改善注意力本身,但可以很有效減少孩子跟大人間的後續困擾。

一般的原則是:

  1. 首先具體列出有哪些問題行為(這是指讓孩子跟周圍的人在適應、相處上有困難、痛苦或摩擦的行為)。
  2. 列出問題處理的先後順序。
  3. 選擇優先處理的問題行為,採用適合的行為治療策略。

要注意的是,行為療法必須持之以恆,包括家長、老師、不同家族成員的大人之間,態度要盡量一致,並將行為療法擴展到其他場合,定期評估行為改善程度,修改對策與計畫。

此外,行為治療也牽扯到每個人都不一樣的環境、人的個性…等諸多因素,每個個案的方式必定是個別且不一樣的。

三、認知行為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是藉由與個案討論認知與行為處理方法並協助執行,使他產生行為、想法和情緒的正向改變,此方法主要適用於8歲以上的過動兒童及青少年。

認知行為治療可教導兒童自我控制與管理的技巧,訓練兒童運用自我提醒的方式,處理負面的想法與情緒,以增進其自我控制的能力,改善其人際互動。

四、親職訓練

針對家長的親職訓練和諮商,目標在於增進家長對此症的認識,持續地指導家長運用認知與行為管理技術改善孩子的表現。

親職訓練有助於減少真正發生的問題,對其他家人跟孩子本身也會有正面的效果;譬如形成一個正向循環,終止已經運行的惡性循環。

五、感覺統合訓練

感覺統合理論認為,過動兒因腦部問題常伴有前庭、觸覺、肌肉關節動覺平衡、動作協調的功能性障礙,導致分心、煩躁與過動,因而建議利用感覺統合訓練,如俯臥滑行、玩沙、草地打滾等,來幫助改善過動症狀。

雖然感覺統合訓練近年來在台灣頗為盛行,但並非對每個過動兒均有幫助,且其療效尚未得到科學驗證的支持。

文章來源:良醫健康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