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放射線照射後顎骨壞死

文 / 台大醫院口腔顎面外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 李正喆

在台灣,口腔癌及鼻咽癌是威脅國人生命的二大頭頸部癌症。在口腔癌的治療上,常在手術之後合併放射線療法;鼻咽癌則因發生部位的關係及對放射治療的良好感受性,而常以放射線治療為首要的選擇。

頭頸部癌症病人經過放射線治療之後,除了癌症細胞遭到消滅外,無可避免的,口腔粘膜及口腔內其他正常組織也可能受到傷害而產生後遺症,這些組織包括牙齒、唾液腺及顎骨等,其中以放射線照射後局部顎骨壞死(osteoradionecrosis)的合併症最為嚴重。

顎骨發生壞死的原因與這些組織受傷的程度、放射線照射的劑量、個人的感受性有關,當局部放射線照射的劑量累積超過8000雷得以上時,發生的機會就相對高了許多。發生原因主要是供應該處的血管因放射線治療而受傷,導致局部血流供應減少,因此當顎骨本身或表面黏膜有任何傷口或感染時,由於組織癒合變慢,且抵抗力大為降低,細菌極易繁殖,繼而轉變成細菌性骨髓炎。放射線照射後顎骨壞死,可能自發性產生;也可能因放射線治療後拔牙傷口、活動假牙造成顎骨之受力或外傷性潰瘍、牙髓或牙根部感染、牙周感染等因素而造成。

發生顎骨壞死時病人並沒有什麼明顯症狀,但因為傷口不易癒合,隨著病程進展,會有局部壞死樣骨頭暴露。急性感染時,患者會有紅、腫、熱、痛、化膿、出血等現象產生。以中國人常見的鼻咽癌為例,其顎骨發生壞死的區域常在上顎後牙區,因此也常造成上顎竇感染及口鼻竇相通現象,患者會有濃厚鼻音及惡臭味產生,當壞死骨範圍侵犯至大血管時,會引起不易控制之出血情形。顎骨X光檢查時,可見到局部骨頭破壞,甚至有壞死骨明顯分離狀。

顎骨壞死不易痊癒,非但病人痛苦,治療的醫師也一樣頭痛。病灶初期可給予抗生素及消炎止痛藥,並輔以局部沖洗換藥治療;不過由於血流供應受阻礙,藥效常無法達到顎骨局部區域發揮作用,這時高壓氧治療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透過高壓氧艙內高濃度氧氣的吸入,可以提高局部組織的血液灌流及血氧濃度,促進局部組織癒合及血管新生。不過當有腐骨分離形成及感染嚴重病例,手術清創及腐骨清除術常是必要的選擇,不過常需反覆施行。

要減少或避免放射線照射後顎骨壞死情況的產生,應該在放射線治療之前,便先到牙科醫師處檢查,並作適當的保護與預防的處置,如此即使放射線照射後仍然發生合併症,也可以使傷害減少到最低的程度。放射線治療之前應注意事項包括-

  • (1)X光檢查全口,檢查有無嚴重牙周病、蛀牙、殘根和囊腫等。
  • (2)清除牙垢。

(3) 做全口牙齒模型,準備做牙托以備敷氟化物用。

(4) 教導病人如何保持口腔衛生,及注意牙齒的清理。

(5) 儘快決定及拔除該拔掉的牙齒,包括有嚴重的牙周病、蛀牙、殘根,阻生智齒,或放射線照射路徑上可能傷害到的牙齒。如情況許可的話,在拔牙後十天至兩星期後才開始放射線治療。

(6) 填補蛀牙及拿掉放射線照射路徑上的口內金屬補綴物。

(7) 戒除煙酒,如有糖尿病應注意治療,因為如有營養不良或酗酒的病人會更容易發生顎骨壞死。

放射線治療後牙齒的保健,需要規律性至牙科醫師處檢查,以及早發現問題。要注意絕不可任意拔牙,至少在放射線治療後三年期間避免拔牙,因為這段時期拔牙容易引起顎骨壞死,特別是下顎骨。有些病人在放射線治療後十數年拔牙仍會引起骨壞死。如果必須拔牙,應切記要找有經驗的牙科醫師或口腔顎面外科醫師來做,必要時給予抗生素預防,並在拔牙前後輔以高壓氧治療。至於義齒,特別是活動假牙製作的時間,可在放射線治療後依口腔情況而定。普通在六個月至一年後即可。惟戴義齒更應注意經常檢查,如有任何粘膜磨損或潰瘍現象,須立刻不戴並儘速治療,以免引起嚴重後果。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