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存活期經由合併治療已可有效被延長。新的藥物不斷被研發,有效的臨床試驗也不斷被發表,針對轉移性乳癌,現在平均存活期已可長達24個月,比過去只有12個月多一倍,存活率相當高。因此,未來乳癌的治療可望有如治療慢性病般,藉由癌細胞有效被控制,讓患者有更多的時間等待更新的藥物被研發出來。
轉移性乳癌的癌細胞主要從淋巴、血液、局部等三種途徑擴散或轉移出去,轉移常見的器官有腦、肺、肝和骨頭,不過肺臟和肝臟內部並沒有神經,因此較難自行查覺,需靠X光或超音波檢測才會發現,除非腫瘤太大或是已侵犯到氣管,才可能會產生咳嗽或因引起肋膜積水,導致呼吸會喘,肝臟則是腫瘤過大或生長在表面,才會引起腹部的疼痛,另外,若有不明原因的骨頭疼痛就需注意,尤其是持續性的,通常骨頭轉移的疼痛較不易控制。
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張正雄表示,一般癌細胞如隨血行轉移是由末梢往中央擴散,骨轉移大都分散在軀幹骨與上下肢近端,如有造血功能的骨髓,頭蓋骨、肋骨、大腿骨和骨盆等,不過也有較特別的癌細胞是由中央往末梢擴散,俗稱發炎性乳癌,此癌細胞是依循皮下組織擴散,不同於一般的血流擴散,不論是化療或其他治療效果都較差。事實上,特別是高期別的患者有相當高比例是在開刀時,癌細胞就已轉移,只是症狀尚未出現,因此許多乳癌患者開完刀就必須再做輔助性化療。
在乳癌手術後的輔助性化學治療上,第一線會使用小紅莓和紫杉醇,第二線則會使用溫諾平和健擇等,後兩者在肺癌的治療上也常被使用。張正雄指出,近幾年國內外的研究發現,合併藥物治療比單獨使用的效果好,如溫諾平與5FU、友復或白金類的合併療效都較高;此外,若是骨轉移的患者,會使用溫諾平與放療合併,因副作用上不會造成加成,故較安全。由於溫諾平與截瘤達皆屬口服劑型,臨床上患者接受度高,免除患者對針劑的恐懼,且溫諾平不會有掉髮的副作用,只有輕微的嘔吐和白血球下降,不但減輕患者在治療上的負擔,也提供口服搭配口服的治療方式讓患者選擇。
由於術後2~3年是癌細胞轉移的高峰期,開完刀的乳癌患者要定期抽血、照X光、腹部超音波,乳房攝影或乳房超音波,若發現有癌細胞轉移的跡象,再進一步做正子攝影、核子醫學或影像斷層。
除了依靠醫學上的治療外,患者本身的免疫力也很重要,心情不開心或壓力大都會影響到免疫能力。張正雄呼籲:『只要人還活著就有機會』,千萬不要自行停藥,一定要遵照醫囑,將身心靈都維持在最良好的狀態。現在乳癌的治療有很多選擇,不但可減少對患者生命的威脅,患者也可以在較好的生活品質下存活下來。
記者王威勁/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