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宜蘭當地鄉親罹患癌症,時常必須遠赴台北就醫。為了就近服務鄉親,國立陽明大學在宜蘭開辦附設醫院(原署立宜蘭醫院),並邀請醫學系副教授,兼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緯書醫師擔任內科部主任,兼該院血液腫瘤科醫師王緯書表示,宜蘭人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數明顯高過全國的平均值,有超過四分之一人口死於癌症,為第一位死因,且粗估死亡率為臺灣地區之1.17倍。希望透過更好的醫療品質及設施,讓宜蘭人得到更好的醫療照護。

 

王緯書指出,今年一月一日署立宜蘭醫院改制為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他於四分之一調派到後山服務,因為是學校的附設醫院,平時除了教學、行政及研究工作,在癌症治療上,最近醫院正採購最新的放射線治療儀器,並建立癌症分子醫學實驗室,希望能讓鄉親得到最佳的醫療服務。

 

王緯書強調,飲食及生活習慣不良是造成生病最主要的原因。王緯書主任的專長是癌症的化學治療以及分子生物學研究,在研究方面,特別著重於大腸直腸癌化學或標靶治療以及藥物基因體學的研究。他表示,大腸直腸癌病人發病後,經診斷若為一、二期癌症,即可以用開刀的方式切除,治癒情況良好。若發現時已是第三期,即癌細胞已局部移轉至淋巴腺,也有機會開刀治療而治癒。然而,若為第四期,即癌細胞已移轉至腦、肺、肝、或骨骼等器官,就很難治癒了。「過去認為大腸直腸癌一旦轉移到肝臟、肺臟便沒有救了,只剩下幾個月的生命。」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這類「第四期」病人已非無藥可醫。

 

王緯書表示,面對第四期的大腸直腸癌病患,在第一線治療時(即從未接受過化療),將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EGFR)抑制劑-標靶藥物表皮生長抑制劑搭配化學治療藥物,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表皮生長抑制劑是一種單株抗體,也是EGFR的阻斷劑,可有效抑制大腸直腸癌細胞的生長,並增強大腸癌細胞對化學治療藥物的敏感性,讓腫瘤縮小,使肝轉移病人有機會得以開刀治癒。

 

根據研究發現,透過組合式的化學-標靶治療方式,大腸直腸癌病患合併肝轉移若能完全切除腫瘤,有將近三分之一的病人可以治癒。「新的標靶藥物推陳出新,讓治療更為有效,大腸直腸癌即使出現肝轉移現在已不能說是絕症。」相較於十幾年前,大腸直腸癌病患只要發生肝轉移就只能等死,現在的醫學已替患者找到生機。現 在王醫師將這套治療方法帶到後山,服務更多的居民。

本文章由國立陽明大學副教授兼附設醫院內科部主任 王緯書提供


延伸閱讀: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