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頸癌有三大危險因子,抽菸、喝酒以及嚼檳榔,政府補助30歲以上吸菸、嚼檳榔者及18至未滿30歲原住民有嚼檳榔者,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可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具牙科、耳鼻喉科之醫療院所檢查。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腫瘤醫學部主任陳若白說明,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也會造成頭頸部的癌症,感染HPV易導致口咽癌,主要透過口交之性行為傳染。但許多人可能會因自認沒有抽菸、喝酒及吃檳榔等,就掉以輕心,反而不會篩檢,醫師提醒,有口交行為者,應主動至耳鼻喉科檢查或施打疫苗預防相關癌症。
陳若白表示,針對篩檢結果為癌前病變,可採刮除、雷射或電燒等局部處理;若確定是癌症,如口腔癌會開刀根除避免復發,而口咽癌、下咽癌及喉癌,若切除將不能說話,甚至需氣切,所以傾向「器官保留」,改採同步電療合併化療;而標靶治療可以針對腫瘤過度表現的生長因子去作拮抗,殺死腫瘤而較不影響其他正常器官,副作用低。以標靶藥物輔助化學治療,在已轉移或復發的患者,可增加約三個月的存活率,但目前健保尚未給付,病人需自費使用。但若局部晚期使用,比如說在口咽癌、下咽癌及喉癌,若年老或有腎功能聽力不好不適合施打化療,可同步電療合併健保給付標靶藥物,不用化療,避開毒性且一樣有很好的療效。
陳若白提到,曾有一名64歲的喉癌患者差點死掉,急診裝鼻胃管灌食跟氣切管呼吸,只好先做前導式化療加標靶治療縮小腫瘤,三次療程後腫瘤縮小到幾乎看不到,再採取『器官保留』,同步放化療加標靶藥物的治療方式,完全根治後再維持性的施打半年的標靶藥物,透過前、中、後期三階段的標靶藥物介入,目前持續追蹤,恢復情況良好。
很多頭頸癌患者諱疾忌醫,如口腔內腫瘤可能惡臭或感染,也不雅觀,患者心理上害怕被看到,更畏懼頭頸部的手術,甚至會拖到活不下去才就診,醫師呼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頭頸癌是可以治癒的,病好後,不可再碰菸、酒和檳榔,否則兩年內容易復發,甚至發生第二原發腫瘤或食道癌。
20141126聯合報宋端儀/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