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藝術走出憂鬱之谷 抗鬱畫家辦關懷展演
主持廣播、出過音樂專輯、創作多部童書繪本的畫家張蓬潔,很難想像18年前曾因憂鬱症數度崩潰、暴飲暴食,甚至連下床走出門對她來說都是困難,靠著繪畫與宗教信仰,漸漸走出憂鬱的幽谷,現在,她與抗鬱畫家盛正德、已故憂鬱症畫家吳東穎,三人合辦繪畫展覽,用行動證明憂鬱症病友不放棄希望的韌性。
 
展覽開幕會場中,張蓬潔自述,在他7-8年被憂鬱情緒困擾的日子裡,起初不斷暴飲暴食,之後演變為心情低落,曾試著出國調整心情,但發現換一個環境,卻改不了心境。
 
在憂鬱症觀念不普及的當年,張蓬潔不敢告知家人自己的疾病,也不清楚精神疾病治療管道,拖到1992年發病,才就醫確診為憂鬱症。這期間,透過創作一幅幅畫作,讓自己不致於到達崩潰情緒,並參加宗教團體、試著找出自身憂鬱根源-完美主義,加以調整心態;1995年,憂鬱症治癒,往後18年不再復發。
 
台大醫院精神科住院醫師杜恩年表示,藝術治療不僅有助於患者找到情緒出口,藉由創作,患者能深入了解自己的潛意識,也透過作品讓身邊的人更能理解他的心境,可作為一種雙向的溝通工具。
 
他提醒,對待憂鬱症病友,最重要的是親友的陪伴與理解,許多人隨口說出「振作點!」、「你去非洲看看別人這麼可憐,就知道自己有多幸福」等言語,對憂鬱症病友來說都是雪上加霜。站在同樣的角度了解並接受病友想法,試著用他的方式陪他一起站起來,並協助轉介醫療系統,才是對待憂鬱症病友最合適的方法。
 
這場憂鬱症關懷展演活動「勿聲張」,自今(15)天起至7月19日,在台北市羅斯福路2段9號12樓「覓空間」展出,同樣曾受憂鬱症所苦的策展人陳宛琳說,希望透過展覽,讓民眾感受到憂鬱症病友夢想的光芒,讓社會更能用「同理心」對待憂鬱症。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