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不是老化必有的現象,也不是單一種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臨床症候群);不僅僅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語言表達的困難、叫不出家人或物品的名字、計算與抽象思考能力減退、方向感喪失等各方面的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憂鬱、焦慮、妄想或幻覺等症狀,程度嚴重到足以影響其日常生活、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
依經建會人口資料統計推估,國內罹患失智症的人數,將在二○四六年突破六十二萬人,比兩年前的預估要提早十年,顯示臺灣失智人口的增加速度驚人,甚至超越全球;雖然這與國人平均壽命的延長有關,但不可否認的,失智症的問題已敲響警鐘,因為國外的研究指出,每名患者會影響到五至七人的生活,意即屆時會有三至五百萬人連帶受影響,政府和民間都應積極正視這個警訊,及早規劃、預防這場海嘯的來臨。
而根據美國加州大學巴加尼尼希爾(AnnliaPaganini-Hill)教授率領的研究團隊,在二○一二年八月發表於《美國老年醫學學會期刊》(JournaloftheAmericanGeriatricsSociety)的一份報告顯示,刷牙不但可以保持口腔清潔,竟然也跟失智症有關!規律的刷牙習慣不僅能夠維持牙齒和牙齦的健康,並且可以降低老年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這篇報告最主要的用意,是在提醒「不注重口腔清潔的人,小心晚年有失智症之虞」。
研究報告以五千四百六十八位加州退休社區(Californiaretirementcommunity)裡,年齡介於五十二至一○五歲的民眾為對象,並隨訪一九九二至二○一○年共十八年的時間,追蹤他們的就醫情況及健康訪查(包含口腔健康與清潔習慣、有無戴假牙)等,所有民眾在研究一開始都沒有失智症的現象;待研究結束後,研究人員發現共有一千一百四十五人被診斷出患有失智症。
研究顯示,每天刷牙次數少於一次的女性,其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比每天刷牙一次以上的人增加六五%;以男性來說,每天刷牙次數低於一次的男性,其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比每天至少刷一次以上的人增加二二%,刷牙對女性的影響較男性來的顯著。這項研究也說明在過去許多研究中,都曾發現牙齦炎或牙周病等齒科疾病,和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等慢性病有關,而這些慢性病當然也都會影響大腦認知功能,因此可說是互相驗證。此外,在阿茲海默症病人腦中,發現比一般人有更多種與口腔相關的細菌,因此推斷,可能是牙齦疾病的細菌侵入腦部引起發炎症狀,損害大腦功能所致。
另外,牙齒如果不好,攝取營養也會不均衡,這些因素都會間接影響患病的機率。而且每天利用吃飯的機會慢慢咀嚼,可以增加腦部血流量,並能藉此刺激腦神經細胞的活動。但此項研究並不是斷論「只要常刷牙就不會得失智症」,而是要提醒大家注意,口腔的健康狀況也許可以作為失智症的「前兆」之一,生活中還是有許多其他因素會造成失智症(例如像飲食、作息、疾病影響等)。
【完整內容請見《熟年誌2013年3月號(NO.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