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倦怠不堪 不算中暑
往往一般人在被高溫襲擾,進而感到身體倦怠不堪,第一個念頭都是覺得自己會不會中暑了。「其實不然,那只是熱傷害的開始。」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的朱柏齡主任表示。「熱傷害大致可以分為輕重兩階段:輕度為熱衰竭或熱痙攣,持續惡化成重度才是中暑。到那時候已經相當嚴重,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致命。」人類是恆溫的動物,不論外在或內在處於怎樣的情況,身體機制都會將體溫儘量控制在攝氏三十七度正負一度左右。「所以當處在高熱環境出汗過多、水分不足或其他原因,造成熱度累積在體內散發不出去,就會出現熱傷害的症狀。」

當進行劇烈運動,或長時間處於高溫、高溼度的環境中,如果漸漸覺得頭暈、四肢無力、噁心、嘔吐、食欲不振。「這多半都是熱衰竭的前奏!」朱柏齡提醒。「若是置之不理,慢慢的心跳也會開始加快、呼吸急促、血壓降低。體溫方面或許不會有變化,若是升高也不會超過攝氏四十度。」而身體為了調節體溫,使得大量的汗水向外蒸散,一併帶走了體內的電解質。

「在這兩者都過度流失的狀況下,正在運動的肌肉,例如腿、腹部等,發生了抽筋和疼痛的現象,這就屬於熱痙攣的情況。」這類因為脫水,使得肌細胞膜中的鉀和鈉無法維持正確比例,進而造成肌群不經意的收縮,通常好發於劇烈運動之後。

「不管是熱衰竭或熱痙攣,患者都不一定會發燒,並且仍處於清醒的狀態。但若是加上神智昏迷、精神錯亂,且肛溫又高於攝氏四十度!那就達到所謂真正的中暑。」

朱柏齡提到,中暑分為「傳統型中暑」和「運動型中暑」兩種。前者是身體無法有效率地透過流汗來調節體溫的狀況,較易發生在高齡或慢性病患者身上;而後者是劇烈運動後大量產熱,使得身體無法有效排熱所發生的。

高齡中暑大危險 千萬要小心
實例上來說,高齡者一直都是中暑的高危險群。人體散熱的方式不外乎傳導、對流、輻射、蒸發。除了環境因素,本身心肺功能、血液循環的好壞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高齡者因為老衰,多多少少器官方面相較年輕的時候都來得沒那麼敏感,對於溫度的感覺也是一樣。同樣的情況下,高齡者比起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體溫上升速度較快,但出汗的速度卻較慢且量少。那些應該歸於熱傷害的初期徵兆,也常常容易被自己忽略。」朱柏齡說。

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更是如此。不單指因為疾病而影響身體機能,服用的藥物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像是某些利尿劑、降血壓藥品,連帶的會有利尿的效用,反而使體內水分流失。另外治療流鼻水的感冒藥、腸胃藥、精神科藥這類,則因抑制膽鹼激素進而造成不利排汗的情形。這些都是會讓熱更容易積蓄在體內的原因之一。

朱柏齡強調,「大家都以為,中暑一定要經由太陽光大量曝曬或劇烈運動。那活動量不高,又待在室內的長輩理應相當安全。所以一旦高齡者出現熱傷害的症狀,不只家屬,就連有些醫護人員第一時間都不會想到中暑這個可能性,反而會從感冒、感染、中風之類的其他方面判斷,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留下了不少憾事。」

中暑對身強體壯者來說,都算是一枚可怕的隱藏炸彈,何況是年邁的高齡族群,更是不容小覷。被時光損耗的內臟,可不太經得起高溫的折磨。「腎衰竭、肝衰竭、肺水腫,甚至是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中暑的併發症每每都是奪人性命的嚴重,實在輕忽不得。」朱柏齡語重心長地叮嚀。

做好預防 擁抱一夏
年紀並非是體質虛弱絕對性的關鍵,中暑亦然。過於肥胖(BMI,身體質量指數大於二十八)、汗腺不發達、生病、睡眠不足、腹瀉、運動超過體能負荷等,也都是屬於中暑的高危險群。不過別那麼擔心,朱柏齡告訴讀者預防中暑四大撇步:

一、多喝水、少喝含糖飲料:隨著氣溫狀態變化適時補充水分,排汗量高、補水量大時,記得補充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不要食用酒、咖啡這類利尿的飲料來解渴,會適得其反,另外因為含糖飲品或果汁也有礙於水分的吸收。

二、避免在中暑高危險係數出門:若要在中暑過高時段暴露,須著寬鬆、輕柔、淺色系的服裝,可以減少吸熱且有助於排汗。

三、進出溫差大的場所,中間須有緩衝站:現代人因為工作關係,經常頻繁地進出戶外與冷氣房,針對這點朱柏齡建議可以在兩個地點之間做個緩衝站:「從室內出去時,先到冷氣沒那麼強的地方適應一下。反之,先躲到騎樓或樹蔭底下休息一會兒,等身體溫度稍微降下來後,再進入冷氣房。」

【文字/天樂】
【完整內容請見《熟年誌 Life Plus》2015年8月號】
http://www.lifeplus.com.tw/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