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憂鬱症的迷思

憂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健康問題,但圍繞它存在著許多迷思和誤解。

憂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健康問題,但圍繞它存在著許多迷思和誤解。

憂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健康問題,但圍繞它存在著許多迷思和誤解。以下是一些關於憂鬱症的常見迷思,以及針對這些迷思的解釋:

1.  迷思:憂鬱症只是感到悲傷。

•  真相:憂鬱症遠超過普通的悲傷或偶爾感到沮喪。它是一種嚴重的醫療狀況,會對一個人的情緒、思維、行為和日常生活產生深遠影響。

2.  迷思:憂鬱症是個人意志力不強的表現。

•  真相:憂鬱症與個人的意志力無關。它是由腦部化學物質的不平衡、遺傳因素、環境因素以及生活中的壓力事件共同作用的結果。

3.  迷思:憂鬱症只能通過藥物治療。

•  真相:雖然藥物治療對許多患者來說是有效的,但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如規律運動、健康飲食)也是治療憂鬱症的有效方法。

4.  迷思:憂鬱症不會影響兒童或青少年。

•  真相:憂鬱症可以影響任何年齡的人,包括兒童和青少年。青少年時期的壓力、社交挑戰和身體變化都可能增加發生憂鬱症的風險。

5.  迷思:談論憂鬱症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  真相:開放地談論憂鬱症可以提供支持,幫助患者尋求治療,並減少對這個狀況的污名化。它是理解和治療憂鬱症的重要一步。

6.  迷思:一旦憂鬱症狀緩解,就不會再復發。

•  真相:憂鬱症有可能復發。長期的管理策略和預防措施對於減少復發風險至關重要。

7.  迷思:憂鬱症無法根治? 

•  真相:大部分的憂鬱病患是可以被治癒的。 「憂鬱症無法根治」是典型的錯誤觀念,只要配合治療,90%以上的病患都可以治癒。憂鬱症急性期時,需要藥物的幫忙讓病情穩定下來,等到兩週或一個月之後,憂鬱情況好轉,就必須思考如何恢復到正常的生活,可能需要三個月或半年的調適期。當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醫師會根據患者狀況慢慢減藥,並且會根據病情需要,進行相關的心理輔導。除此之外,還有團體治療、家庭治療及壓力管理方式等課程,可以協助病患慢慢回到日常軌道。 

8.  迷思:憂鬱症不一定要吃藥,也可以用非藥物方式治療? 

•  真相:僅靠非藥物的治療方式效果有限。 憂鬱症不吃藥、光靠非藥物的方法,如運動、改變飲食、作息調整、健康行為、放鬆與壓力管理技巧等,效果有限;必須配合醫師的藥物處方,才能達到痊癒以及避免復發的目標。

9.  迷思:吃藥會造成副作用,等憂鬱症狀好轉時就可以停藥? 

•  真相:自行停藥只會讓治療變得更困難、棘手。 門診中常出現一個讓醫護人員相當頭痛的情況,就是病人在服藥後,只要情況好轉或出現不舒服的反應,就擅自減藥、停藥,或是未如期回診。這些因素都會導致病況起起伏伏,甚至得面對嚴重的復發。精神科藥物目的是維持腦功能平衡,因此需要一到兩週以上的時間,待血液中藥物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才會發揮作用。治療憂鬱症的藥物不像消炎藥、止痛劑、抗焦慮劑等,能在短短幾個小時內讓病患感覺到藥效;同時,精神科藥物需要持續服藥才能達到長期控制的效果。

10. 迷思:憂鬱症病患只要多倒情緒垃圾,病情就能好轉?

•  真相:專業治療才有助於擺脫憂鬱症。 雖然找親朋好友訴苦有助於心情的抒發與轉移注意力,長期下來卻可能是對病情沒有幫助的做法,甚至可能延誤治療。憂鬱症病患須透過專業精神醫療的評估、治療與引導,才能發現問題,促進自我察覺與調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進而提升心理健康。然而若是透過親朋好友的口耳相傳或陪同就醫,增加成功轉介與持續醫療的機會,則可使患者得到較好的心理支持和實質幫助。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文章來源:痞客邦 - 楊聰財部落格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