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獨生子女的優勢!(上)

近幾年,台灣社會逐漸呈現少子化的情況,目前許多家庭理想中的生育計畫,就是只生一個孩子,家裡只有一個孩子真的不好嗎?其實,重點還是爸媽本身的教養方法和態度!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專家們怎麼說吧!
 
誰說獨生子女通通都是小霸王!
獨生子女為了贏得友誼,反而易委屈自己?
一般聽到有關獨生子女的討論,大多聚焦於由於獨生子女從小缺乏與兄弟姊妹互動的經驗,所以與人相處上,容易出現什麼都想當老大發號司令、不懂分享的情況,然而,有媽媽卻提到自己是獨生女,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從小沒有兄弟姊妹互動的緣故,自己才比較不懂得要怎麼跟別人吵架或爭論,還很容易出現討好或配合他人的情況,年紀越大、出社會工作更覺得自己這樣的個性特質相當吃虧,這種情況可能也是獨生子女的特質之一嗎?如果爸媽不希望自己唯一的孩子將來在人際關係上也出現類似的問題,又該怎麼做呢?
 
教導孩子以多元的方法獲取友誼
臺北市萬華親子館副館長兼諮商心理師陳彥琪認為,每個孩子的個性特質都不一樣,不見得只有獨生子女才容易出現特別委屈自己去迎合朋友的情況,最重的是如果媽媽真的發現自己的獨生子女會為了想擁有更多朋友而做出一些讓他們自己感到不舒服的行為時,應適時介入與引導。
 
獨生子女容易成媽寶?
情境:
我自己是獨生女,所以,從小幾乎什麼事情都會跟媽媽分享(畢竟也沒有其他兄弟姊妹可以分享),說真的,我也很由衷感謝媽媽從小到大讓我的生活不虞匱乏,舉凡我自己想學的所有才藝都很順利地可以持續學習,平日在金錢上幾乎都是不用煩憂的。
 
但是,我發現,我對於媽媽的情感,讓我似乎把她的意見看得非常重,幾乎什麼都會(想)聽她的,直到我現在自己也有一個快1歲的孩子,我發現與母親有越來越多的爭執,讓我很驚慌失措。
 
例如,我其實很不喜歡她挑選的保母,不喜歡她幫孩子報名很多潛能開發課程,過度寵愛孫子的方式等等,可是,媽媽會不斷強調她幫我選的是對的,她不會害自己的孫子,讓我經常出現很掙扎、矛盾的不穩定情緒,也深怕自己或孩子就是所謂的媽寶,該怎麼辦呢?
 
每一個母親與孩子都是獨立的兩個個體
陳彥琪諮商心理師提到,上述的情況,有一種母女「相依為命」的情節,因為只有一個孩子,母親也很自然地會把孩子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把所有的期望、焦點都放在孩子身上(因為家中也沒有其他孩子可以分散家長的注意力與關心),即便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也為人母親了,母女雙方仍然被這樣的情節緊緊地綁在一起,如果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下去,沒有改變,有時候獨生子女可能到最後會無力承擔起父母給予的所有期望、要求而被壓垮的。
 
要試著放手讓孩子去經歷屬於他自己的生命歷程,能夠真正自己做出決定;如果孩子一直都沒有機會真正自己做選擇與決定,他就永遠無法學會真正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媽咪可以怎麼做?
在這樣的狀況中,媽媽與自己的母親(孩子的外婆)溝通是其中一個方法,但是,關係是兩個人都參與的互動,關係的改變必須至少有一方願意進行調整,想讓長輩改變想法或價值觀,改變幅度通常相當有限,如果媽媽並不是將孩子大部分時間交由外婆照顧的話,只要自己與先生決定好並堅持自己的教養方式,也要學著對自己有信心,因為通常對孩子產生較大影響的還是自己的父母親,家長不必過於焦慮。
 
只因我只有一個孩子,就認定孩子會被寵壞?
思考旁人的建議是否出於善意
許多媽咪一方面對於許多親朋好友喜歡介入自己教養小孩的方式感到不舒服,不知如何回應;另一方面,也會因而擔心自己是不是真的因為只有一個孩子,不知不覺就會過於溺愛孩子?
 
遇到這類情況,郭素蘭諮商心理師建議,當旁人給媽媽建議,但沒有舉出自己具體觀察到某些狀況或是感覺疑惑的地方,而是直接就對媽咪說出一個「判斷句」,面對這類的親友,父母親可以請對方提出他論點的理由,也藉此將自己的看法及作法與對方分享。
 
多留意觀察孩子的行為反應
此外,爸媽也可以多留意孩子的行為反應,例如,每次出國玩回來孩子會不斷刻意向他人炫耀「自己出國」這件事?如果孩子出現頻繁且故意向同儕、同學炫耀的狀況,爸爸媽媽應該要跟孩子溝通與分享,帶他出國玩的目的是什麼?例如,希望孩子能夠體驗到豐富多元的人、事、物,而非彰顯他可以出國旅遊這件事。
 
當旁人積極介入管教孩子,如何回應?
不論旁人是出於善意的關心或是其他因素,又或者是只是隨意抓一個社交話題,當爸媽常常聽到這些各式各樣旁人所給的諸多有關教養孩子的建議時,除了對爸媽或多或少產生影響之外,也時常讓爸媽不知道該以怎樣的方式去回應比較合宜?
 
方法1:先表達感謝,並告知自己與另一半已(會)審慎思考討論

方法2:請教對方是否觀察到孩子具體出現不良言行的情況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