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志在千里行「關公之旅」

一千多年來,關公被視為忠義化身和道德榜樣,受到廣大民眾的普遍敬仰,其「忠義仁勇」精神更是蘊涵傳統美德,受到中國、港澳、台灣等地民眾虔誠信仰,可謂「處處關帝廟、行行拜關公」。雖說關帝廟眾多,可最具知名度的便為中國三大關帝廟,分別為洛陽關林、運城關帝廟與當陽關陵,因關公是「身臥當陽、頭枕洛陽、魂歸故里」,意指關公的正身厚葬在湖北當陽、首級埋葬在河南洛陽、而在其老家山西運城解州則是關老爺的出生地,現亦供奉其衣冠塚。為讓更多台灣虔誠信徒也能到這幾座最具代表性的關帝廟朝聖,大都會旅遊特別推出「關聖帝君深度巡遊朝敬之旅」,同時搭配與三國故事相關之景點,讓更多三國迷也跟著關公腳步,穿越時空瀟灑走一回。
 
關公之旅走透透
 
河南洛陽關林

根據禮制,皇帝的墓稱「陵」,王侯的墓為「塚」,百姓的墓則是「墳」,只有聖人的墓才能稱為「林」,而關公位於河南洛陽的墓被稱作「關林」,足見其歷史地位。洛陽關林供奉的是關羽首級,始建何時已無從稽考,根據史籍記載,關林重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清乾隆年間加以擴建,形成現今占地180畝的規模。關林的建築按帝王宮殿式樣所建造,為中國古代建築的典型代表。每年9∕27,洛陽關林都會舉行「河洛文化旅遊節暨關林國際朝聖大典」,上千人集體祭拜關公,而洛陽市文物部門按照關公傳統祭禮,舉行大型仿古朝聖祭祀儀式,每年吸引眾多海內外遊客觀禮。
 
山西解州關帝廟、常平關帝家廟



 
關公的出生地為現今山西省運城市,市內有關帝祖祠、家廟、祖陵、御園等與關公相關的歷史景點,其中最具知名度的就是「解州關帝廟(祖祠)」與「常平關帝家廟」。其中解州關帝廟建築精美、氣勢恢弘,為全中國武廟之最,更是整個華夏地區規模最大的宮殿式關帝廟。創建於隋初(西元589年)的解州關帝廟,最值得一看的就是大殿所懸掛的十餘方題匾,其中有康熙御筆的「義炳乾坤」、乾隆御賜「神勇」、咸豐欽定「萬世人極」、慈禧太后親書「威靈震疊」匾額,個個堪稱珍寶。
 
「常平關帝家廟」距解州關帝祖廟約8公里,為關公故宅,約在1800年前被改建為關帝家廟,是世界上關公文化最早的發源地和集散地。整座廟宇的建築佈局,採用了與祖祠相仿的「前朝後寢」及中軸對稱的宮殿建築手法,無論是廟貌、風物都與祖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廟內的娘娘殿、聖祖殿及金代磚塔在世界所有關帝廟中絕無僅有,堪稱「三絕」。
 
兼遊三國景點
曹丞相府、春秋樓、灞陵橋
 
曹丞相府


位於河南省許昌市,雖為仿古建築群,但據歷史記載,曹操於建安年間迎漢獻帝於許昌,進位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加九錫,封魏王。後曹丕篡漢,曹氏府第由相府而王府,復為皇宮。此處呈現當年曹操處理軍國大事的情境,奠定曹魏霸業的屯田令和求賢令都在這裡誕生。在內部景觀設計上,運用燈光、動畫和4D技術呈現歷史情境,給遊客亦真亦假、穿越時空的新鮮體驗。此外最值得一遊的,便是甫完工不到一年的「藏兵洞」,以曹操藏兵洞歷史傳說為依託,其地下通道宛如迷宮,機關重重,在此不僅可以身臨其境體驗心驚肉跳的「探險之旅」。
 
春秋樓


同樣位於許昌市的春秋樓創建於元至元年(西元1271年),經元、明、清歷代多次修葺,原有外院之山門,鐘鼓樓,春秋樓、中殿、後殿:內院有關帝三代祠,昭烈皇后祠,問安亭等建築,占地面積約二十餘畝。後毀於戰爭兵火,只殘留春秋樓一座。相傳當年關公為保劉備的甘糜二位夫人,歸附曹營入許,曹賜宅第一處。關公為避其嫌,將一宅分為兩院,兩位皇嫂居內院,自己住外院,晨夕問安,夜讀春秋,秉燭達旦,傳為美談,後人為昭彰關羽忠義,建廟以祀之,廟內興建一樓,就是現在僅存的「春秋樓」,又稱「秉燭達旦處」,是許昌十景之一,內有關公夜讀《春秋》的坐像,形象逼真。兩翼有刀樓和印樓,藏有青龍偃月刀和漢壽亭侯印,建築氣勢恢宏,蔚為壯觀。
 
【灞陵橋】

也位於許昌市,相傳為關公辭曹挑袍處,景區亮點為巨型關公挑袍像與「辭曹書」碑,碑文保存完好,敘述關公辭曹的過程:關公離開曹營行至灞陵橋時,曹操趕來為其贈袍餞行,關羽疑其有詐,沒有下馬接袍,而是立馬橋頭,用刀挑袍披於身上,長揖而去,接下來的過關斬將,是關公一生輝煌的起點。這個膾炙人口的故事並非杜撰,而確有此事。

資料來源:TTN旅報843期(撰文 / 攝影:周培文)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