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孩子特別容易哭鬧嗎?為什麼有些Baby比較愛哭?是天生愛哭,還是後天環境影響?有些寶寶的哭鬧,也可能是為了博取爸媽的注意力而「假哭」,碰到特別容易哭鬧,或將哭鬧當手段的鬼靈精寶寶,又該怎樣來教養呢?本篇為您專業諮詢小兒心智科醫師,教媽咪搞懂Baby的哭泣密碼!
哭泣:Baby的溝通語言
在嬰兒九大氣質向度中(可詳見嬰兒與母親5月號),寶寶特別愛哭鬧的原因,可歸因於「反應強度」屬於較激烈的氣質類型。換句話說,「哭泣」可表示寶寶面臨外界刺激所表現的一種「反應」與「強度」。
臺安醫院小兒心智科主治醫師黃國洋表示,任何寶寶的哭泣,都是他們天生的一種溝通模式。或許有一些寶寶真的比較愛哭,但無論是怎樣的孩子,回歸嬰幼兒氣質來論,也許能幫助爸媽找到一些答案。
探索寶寶愛哭的原因
1.愛哭不一定與基因100%相關
事實上,寶寶的哭泣,屬於寶寶與生俱來的溝通方法。黃國洋醫師強調,寶寶透過「哭泣聲」的強弱,向主要照顧者來表達需求。一般來說,寶寶只要覺得對環境的刺激感到不愉快或不舒適,可能就會哭得比較大聲。但是到底寶寶的愛哭,是否與遺傳有關呢?
黃國洋醫師表示,有人曾研究過,寶寶天生氣質與基因或許有互為影響的關聯性。但實際上,我們也曾見過同卵雙胞胎的實例則完全不然。所謂的同卵雙胞胎,也就是基因完全一模一樣,包括子宮內的環境也相同,但生下來的兩兄弟或倆姊妹,則在氣質反應強度的常態表現上卻完全不同。
2.六個月前的哭,以生理需求為主
黃醫師則建議,分析寶寶比較愛哭的原因,應透過年齡、兒童發展里程去分析會較能夠貼近真實。比方說,6個月以下的寶寶哭,多數是基於生理上的需求與反應,最常見的就是寶寶餓、尿布溼了等狀況,或因為生病不適、尿布不舒適或尿褲太緊、環境太悶熱或太冷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寶寶不斷哭泣。
3.六個月後的哭,外加心理需求
絕大多數的寶寶哭泣,是因著生理的需求來反應的。但黃醫師表示,嬰兒在很早期就能學會用聽力來分辨自己的主要照顧者是誰,當他到了4~5個月大時,與主要照顧者的連結,通常會演變得更強大。
當連結關係更強烈後,於是寶寶不僅是生理需求,更發展出基於安全感等情感上的強烈心理需求。
當寶寶6個月後年齡稍長,將可能面臨與主要照顧者的短暫分離,例如:保母轉換、父母有托嬰需求,帶寶寶去托嬰中心或父母家。這時的寶寶,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外,更多了一項害怕分離的安全感等心理需求,因此寶寶愛哭的背後原因也變得更複雜些。
前述提到寶寶還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會辨識主要照顧者的聲音了,然後隨著年齡長大,依附關係也越趨緊密,寶寶對於主要照顧者(爸媽)的心理需求也將變得越來越強烈而難分難捨(黏)。因此直到寶寶大約8~9個月大左右時,寶寶除了強烈的依附關係外,也表現有強烈的「陌生人焦慮感」。
隨寶寶年齡長大(8~9月大起),不僅可透過聽覺,甚至也能夠以視覺來清楚辨認主要照顧者時,寶寶也開始有所謂「陌生人對自己所帶來的焦慮感」。換句話說,一旦抱寶寶的人,並不是孩子印象中熟悉的人,寶寶就會用大哭來表達抗議,即是陌生人引起的焦慮感,也因此寶寶會有較明顯的分離焦慮感。
通常寶寶的分離焦慮感,其消退的時間,往往也因人而異。黃國洋醫師說,像有些寶寶,直到1歲多了,可能會在與陌生面孔見面或打招呼時,仍會需要躲在爸媽的身後小心翼翼的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