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人生故事 你的時代就是歷史

人人都有「說書」本領,故事不分大小,微小如街頭巷尾閒談,龐雜如國族興亡的演變,都值得流傳;如果我們願意傾訴,無論自己或他人,每個人身上就是一部活歷史。
 
許多人想要為自己留下故事,卻很害怕自己寫不好、不會寫,本期邀請社區大學生命寫作班鄭美里老師,用有趣的主題和遊戲,帶大家簡單入門。若是想要讓更多人看見自己的文章,臺北市婦女寫作班的汪詠黛老師更不吝分享多年編務經驗,讓投稿獲獎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首次寫專欄就驚豔文壇的素人作家鄭秀鑾阿嬤和最會寫故事的臺南囝仔楊富閔,更以不同的觀點,回顧自身和上一代的成長歷程,為家族留下寶貴記憶。
「說故事」也不限於書寫或是口說,可用不同媒材保存記憶;專注老人學研究的郭慈安教授,推動「生命故事書」的製作,用勞作、繪畫療癒過往的創傷和遺憾。人人都是主角,留下故事就是留下歷史,動動手,說不定就可寫出一本傳家寶。
 
社區大學生命書寫課   重新學習人生課題
有著滿腹的家族史想寫、打算回顧生命故事的朋友有福了!親自走一趟臺北市大安、崇光社區大學聯合舉辦的「生命書寫成果展」,瞧瞧班上同學筆下的生命故事,篇篇文章精采動人。「生命書寫班」的成員背景,來自一群三十至七十歲的社會人士、退休熟年朋友們,更有高齡八十歲以上的長者不辭千里來到這裡上課,在鄭美里老師的帶領下,他們放下往日專業拚搏的身分,一同參與抽抽樂、擺杯墊、做海報等活動,也引導他們寫出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故事。
 
師生玩出上課樂趣 生命書寫絕非難事
「生命書寫班」乍聽之下很遙遠,其實是再貼近不過的個人生命故事。鄭美里為了打破不少人的既定印象,悉心安排課程,發想和設計教具,如月娘神宮抽籤、愛情尋寶圖桌遊、茶餘飯後抽抽樂、故事百衲被、愛情格言杯墊等,有效地掌握上課節奏,藉此和學生互動,拉近彼此距離;像是茶餘飯後抽抽樂遊戲,大家會共同製作很多題目供抽籤使用,這次聚餐時討論抽到其中一張「最喜歡的時光?」然後每個人需根據籤紙題目分享小故事。「其實寫作班一點都不可怕,上課輕鬆有趣,課堂上的遊戲、唱歌、唸字不是表演,目的是引導學員投入上課。」鄭美里笑著表示。
 
「對年輕人來說,寫作較簡單容易,對中年人來說,寫作是釋放幫助,對老年人來說,寫作令人惶惑又不知所措……」鄭美里從學生身上學到團體寫作不是同一套標準,年輕族群敢於揭露自己,熟年族群則有內斂深刻的美感,並依據團體的不同調整引導方式,在聊天當中慢慢把議題帶入寫作,不能太快亮底牌,不然同學就不講了。」她接著補充,「生命書寫課透過同學間互相分享故事,彼此傾聽欣賞,有時同學聽了反而鼓勵對方寫出,現場已有第一手讀者。」由此可知,退休熟年樂於投入生命書寫,不但開心享受上課時光,更因此結交三五好友。
 
台北市婦女寫作班 熟年投稿不是夢
從前部落格、互動社群網站尚不發達的時代,想要寫下自己的故事與人分享,卻苦無門路該怎麼辦?還好有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創辦的寫作班,讓一群想「說故事」的婆婆媽媽有了新出口。其中人稱「黛媽咪」的汪詠黛,二○○四年接手後,與廖淑華領軍「婦女生活寫作班」,至今已有十個年頭。
 
曾任職《中國時報》二十七年的汪詠黛,熟知媒體對文字調性的需求,把報社經驗轉化成寫作班的技巧,帶領學員從寫作認識自己,幫助他們在各大報章雜誌發聲,讓熟年生活被更多人看見!
 
熟年生活寫作,貴在真情意 
因為報社的編採歷練,汪詠黛明白熟齡族對寫作的惶惑,她主張:「生活寫作不需瑰麗的文采,每個人的生命經驗與他人不同,這就是獨一無二創造個人風格的最大亮點。」婦女寫作班的帶班授課,她鼓勵多寫;寫作課的第一要務,就是教學員認識報紙版面、計算專欄的字數限制,讓學員學習控制字數;汪詠黛也會在課堂上討論學員作品,親自帶領他們逐篇、逐句、逐字修潤,讓語句更精準。汪詠黛表示生活寫作不是一蹴可幾,不過期間也磨出好幾個文學獎得主、專欄作者,「我們希望老朋友覺得投稿是可以透過練習而實現的事,他們在寫作上會多一些自信。」
 
問起生活寫作的祕訣?她直言指出:「生活寫作訣竅無他,一感,平時對生活有所感;二力,具備觀察力、想像力;三多,多看、多想、多寫,如此一來常常轉筆,寫作就不是難事了。」汪詠黛認為生活寫作是很有意義的事,是一種不斷擴充、刪減的紀錄,同時還影響生活快樂與否,她笑說:「曾有位學員本來很愛抱怨、老對丈夫發脾氣,常常邊寫作、邊怪先生晚歸,透過書寫沉澱後,因此體諒先生的難處,改善了夫妻關係。」
 
【撰文/禹鐘月、李奕昀】
 
【攝影/余能炘、張裕民】
 
【完整內容請見《Life Plus熟年誌》 2014年2月號】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