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智慧化解孩子的說謊行為?
孩子的說謊行為代表了什麼?該如何看待與處理孩子的說謊行為?當孩子面對眼前的問題或壓力,得不到大人的信任時,乾脆說個謊?在誠實這門學問上,爸媽還是有許多方法可以使用,也讓親子關係能夠適時調整與修正。

「孩子說謊了」代表的是……
認知、語言、社會能力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當第一次發現孩子說謊時,爸媽第一時間的反應通常會感到震驚、生氣,想著:「天啊!我怎麼把孩子教成這樣?」「孩子怎麼會這樣?我教他絕對不可以說謊的啊?」「我的孩子竟然會說謊?」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暨臨床心理師王意中說,當家長說出「竟然」這兩個字的時候,其實多少意味著父母並不認為說謊行為會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不可能!我家小孩怎麼可能會說謊!」與其說不可能,不如說家長本身無法接受。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進一步指出,關於孩子的說謊請先別急於套上道德的枷鎖,小小孩的第一次說謊代表著各種能力的提升,包括認知、語言,以及社會能力等,家長不妨先冷靜下來,先換個角度來思考。其實,年紀越小的孩子是沒有能力去思考到事情的發生或進展是有因果關係的;因此,當孩子說謊了,也代表孩子認知能力的提升,他不僅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將會為自己帶來某些後果,更知道如何利用語言陳述,他就可以逃避掉自己不想面對的結果,或得到他內心所想要的結果。

拋開「不是好,就是壞」的二分法迷思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提醒,親子間的信任關係就像是一條線,維繫著親子關係的緊密度,有時候,父母給予孩子太多的期待,將太嚴苛的道德標準加諸在孩子身上,對孩子「純淨無瑕」有著不合理的要求,往往不自覺地讓彼此間關係疏離,拉大信任的行距!因此,不論是看待孩子或是自己的教養,應試著拋開「不是好,就是壞」的二分法迷思,才更有機會讓孩子把心中的話告訴你,讓彼此都能夠獲得正向的成長。

讓父母有機會更了解與幫助孩子
親子互動間的每件事情都會有孩子所希望傳達的訊息,「說謊」這件事情也不例外,從孩子的說謊行為,讓父母有機會了解,孩子在平日生活中,感受到壓力時,他是否已經具備了合理且成熟的解決問題能力。

希望孩子永遠「純淨無瑕」是錯誤的期待
《為什麼孩子要說謊?》一書中提到,父母總是期望孩子的品格與行為表現能完美無瑕,但是,孩子的成長是不斷嘗試錯誤的一種動態改變,有了錯,才明白什麼是對,說了謊,才會慢慢了解誠實為什麼能夠讓心情美好。

換個角度想:「孩子,你為什麼不說謊?」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指出,家長對於突然發現孩子說謊的訝異,甚至驚慌失措,以致出現情緒的波動,是很自然也很真實的,因為這些往往受制於自己先前對孩子誠信的期待,例如,「小孩不能說謊」、「小孩不該說謊」等想法,由於感覺被這些想法所牽制了,所以也生起了一波波負向的情緒,但其實當發現孩子說謊時,最重要的是要看出、聽出孩子需要幫忙的地方。

我們都期待孩子不要說謊,也認為不該說謊,但我們似乎很少翻轉來想:「孩子,為什麼不說謊?」如果說謊能讓對方安心,那麼這個謊說不說?如果說謊能讓爸媽更關心自己,那麼這個謊說不說?如果說謊是在暗示父母:「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那麼這個謊說不說?這麼多的如果,父母不妨先試試看問問自己。

教孩子誠實面對自己,比要求不說謊更重要
社會很假,但我們依然可以很真

當發現孩子說謊時,還有許多家長的反應會是「天啊!怎麼會這樣,我已經徹底做好身教了,現在這個社會太假了,我不能讓孩子也跟著向下沉淪,有一就有二,小小年紀就說謊,長大還得了?!」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認為,社會很假,但我們依然可以很真,其實,說謊行為也是一種逃避的選擇,而所謂的「真」並非一點謊言都不能說,而是能夠真實地去面對自己,因此,家長可以藉由孩子的說謊行為,教導孩子如何誠實面對自己與對自己負責。

別經常對孩子使用「是不是」開頭的質問句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強調,上面所述並非要求爸媽把孩子的說謊行為當成理所當然,而是希望爸媽能將更多的心力放在問題解決與引導孩子面對行為後果上,針對一些經常發生的情況,王意中臨床心理師也提供一些方法給爸媽們參考。舉例來說,在客廳發現一大灘水,一般爸媽很直覺地會問:「是不是你打翻水的?」而孩子也很容易馬上脫口而出:「不是啦!」甚至回答:「不是啦!是貓咪。」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其實,「是不是」開頭的問句本身就已經帶有質問的語氣了,建議爸媽發現任何覺得可能是孩子所做的淘氣行為時,避免使用「是不是」開頭的質問句,不妨換成疑問句的方式來問問看:「咦?這裡怎麼會有一大灘水呢?」讓孩子有機會能夠清楚說明原委,而不是急著否認事實,擔心被罵。

手足爭吵,互相說「是他啦!」
有時候兄弟姊妹吵架,也很常互相說「是他啦!」「是他啦!」爸媽夾在中間,變得也常常脫口而出:「是不是你?」「是不是妳?」急著當下解決誰對誰錯。這時候與其急著問「是不是你」找真相,不如先讓年紀大的安撫小的,先不跟孩子討論實際狀況,但在安撫的過程中,孩子間彼此又會產生對話,此時所產生的對話通常不再是爭著向爸媽告狀,爸媽可以觀察他們的互動與對話,從這些內容蒐集到更多到底剛剛爸媽不在現場時,發生了什麼事情,進而想辦法處理與引導孩子學習。

說謊,只是期望被看見?
情境:
「妳走開啦,不要弄倒我的彈珠軌道組啦!」小榮對8個月的妹妹大聲嚷著。媽媽接起電話,走到房門外去講電話,不時以眼神要小榮看好妹妹。

「妳真的很討厭耶,妳不要碰我的東西啦,走開!」小榮一心想要保護好自己的玩具。

妹妹被小榮的大叫聲嚇哭了,媽媽忙著講電話,只回頭以手勢要兄妹倆安靜。小榮氣急敗壞地持續對妹妹大喊大叫,妹妹開始嚎啕大哭。見情況越來越混亂,媽媽雖然很想講電話,但索性掛上。

「小榮,你到底在幹嘛?媽媽在講電話,要你幫忙看好妹妹一下,你為什麼總是把妹妹弄哭?真是討厭!」媽媽邊抱起妹妹安撫,邊沒好氣地對小榮碎念著。

小榮嘟起嘴,心理滴咕著:「討厭?是她總是要破壞我的玩具,又不會玩,只會搗蛋,她才討厭!」

想到這裡,小榮突然靈機一動,大喊:「媽媽!媽媽!我的彈珠少一個,該不會是被妹妹吞進去了吧?」

「你說什麼?吞進去?那還得了!」媽媽驚慌失措地對妹妹又拍背又壓胸,眼前的畫面讓小榮覺得好笑,心想:「活該!」

「怎麼辦?怎麼辦?彈珠吞進去了怎麼辦?是不是要送醫院?」媽媽越來越焦急,妹妹更是哭得更歇斯底里了。

小榮的表情也隨著她們的反應,慢慢變得僵硬…。

讓孩子知道後果的嚴重性
本來可能只是哥哥想要引起媽媽的注意,或是自己覺得好玩,以為自己在開玩笑,萬萬沒想到媽媽會緊張得要把妹妹送醫院了,事情的演變完全超出了孩子原本捉弄的本意,在這樣的情況中,如果當媽媽知道孩子是開玩笑的,一定要讓孩子了解事情的嚴重性,但嚴厲的斥責可能不見得有效果,尤其在情緒來的當下,然而家長通常很容易翻舊帳或牽扯一些與當下事件無關的東西,反而會讓哥哥更覺得媽媽偏心妹妹。

有時候讓孩子覺得好笑的是大人緊張的反應,因為這與平常看起來很正經八百的爸媽不太像,而當事人(妹妹)的強烈情緒反應,也會是孩子(哥哥)的重點之一。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這個時候請家長拿出最經典的撲克臉,冷冷地看著孩子,孩子需要感受到他的玩笑真的開過頭了。

家長主動所設的懲罰通常無效,應把球拋回給孩子
哥哥可能說:「我只是覺得好玩,亂說的啦!」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建議,媽媽要嚴肅地問:「好玩在哪裡?你騙了媽媽,你覺得你應該要對這件事情負什麼責任?」讓孩子自己來說他覺得該怎麼處理,如何承擔起後果?

然而一般家長會很生氣地直接就對孩子設下懲罰:「你竟然敢這樣,你之後就不准給我看電視!」「我要把你的彈珠軌道沒收,你不准再給我玩!」這樣其實都是錯誤的方法,家長自己所設下的懲罰通常是無效的,只會讓孩子在情緒上越來越糾結。建議這時應該要讓孩子自己來說,他們覺得可以怎麼處理,換句話說,也就是把球拋回給孩子。若是家長很想再嚴正告訴孩子他的玩笑會造成什麼樣的嚴重後果,也該挑選孩子在乎的時間進行,例如卡通時間、遊戲時間,這會讓孩子先承擔被剝奪感(美好的時光報廢了),而不是急著在事件發生情緒來的當下斥責孩子。

家有兩寶以上,爸媽應特別注意是否冷落孩子
每個孩子多少都希望自己被重要的人所看見,除了要讓孩子知道他所開的玩笑後果的嚴重性,與讓他承擔後果之外,也要了解孩子做事情背後的動機。可以試著告訴孩子,若他覺得是因為自己受到冷落才選擇用說謊的方式提醒爸媽的話,可以直接告訴爸媽,例如:「媽媽在想,你是不是覺得妹妹年紀還小,媽媽太關心妹妹?你今天會那麼做,是不是想告訴媽媽,我忽略了你的感受?如果是這樣,下一次你可以直接用說的告訴媽媽:『請多關心我。』」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對孩子的關注回饋,請定時設定,尤其是家有兩寶以上的爸媽,不妨讓每個孩子都有獨享爸媽的時刻,這樣孩子才會有感覺,一種「爸媽真的關心我」的真實感受。

發現孩子說謊時,勿在眾人前質問
情況:
孩子去大伯家玩,很喜歡堂哥的兩台小車子,結果把堂哥的兩台小車子偷偷地放進口袋帶回家玩,此時,嬸嬸來告訴媽媽,孩子沒有詢問就把兩台小車子擅自帶走了……。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如果是別的父母來告訴你,你的孩子拿了別人的車子,爸媽優先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在眾人面前質問自己的孩子,可以先禮貌性地回覆會馬上回家問問看孩子,進行處理;等到回到家,先觀察孩子是否真的有把別人的車子拿回來在玩,如果是,媽媽可以說:「媽咪有點好奇耶,昨天沒有看到這兩台小車車耶,這兩台是從哪邊開過來我們家的呢?」

家長很激動,小孩不一定會有感覺
讓孩子有機會自己說出事情原委

大部分的爸媽一旦發現孩子出現說謊,甚至偷竊的行為,都會非常急著想要馬上處理與處罰。事實上,孩子根本還沒有機會察覺到自己的行為與後果之間的關聯性,也有可能孩子還沒有認知到所謂的偷牽涉到所有權的概念;唯有讓孩子自己說出來,讓某件事情暴露在對話之中,孩子才會真正有感覺。換句話說,爸媽應該要讓孩子自己說出(意識到)自己並沒有經過他人同意,就把人家的東西拿走這整件事情,接著,再來處理孩子的偏差行為。

爸媽不應陷入孩子給的理由中
這時孩子可能會急著解釋:「誰叫你都不買給我,我說了很多次我很想要這兩台車子了。」但爸媽這時要做的是把孩子拉回來,而不是順著孩子做解釋或是生氣,可以問孩子:「所以,你做了什麼?」要把焦點放在讓孩子覺察到自己的行為,就像在看行車紀錄器一樣;也要讓孩子自己說出怎麼做,可以改善自己的偷竊行為。

如果孩子說:「好吧,那以後就不要讓我去大伯家。」可再問他,為什麼不讓他去大伯家,就會改變偷竊行為?孩子可能會說:「因為我真的很喜歡去大伯家玩。」家長可以自行衡量,如果孩子的話能夠說服你的話,就那麼做。自律由他律而來,所以還是要讓孩子知道當他做了不當行為,他就要付出他所在意的代價。最後,家長也要自己思考一下,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孩子的需求,真的沒有適當滿足,才造成孩子的不當行為。

王意中
現職: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學歷: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兼任講師、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諮商師
著作:《為什麼孩子要說謊?:心理師親授的210個誠實力指南》、《孩子不專心,媽媽怎麼辦?》、《爸媽忘記教我的事?──愛朋友也愛自己,教孩子受用一生的人際力》、《301個自閉兒教養祕訣》、《301個過動兒教養祕訣》、《不吼不叫,激發孩子內在學習力》、《拆解孩子的青春地雷》、《誰讓孩子變成失控小惡魔?──從情緒管理開始,教出講理好孩子》、《標準答案臨床心理師的大格局教養》、《孩子不敢說的40個成長困惑》


編訪撰文/敖庭綸
參考資料/《為什麼孩子要說謊?》(寶瓶)
諮詢/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暨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插畫/日光路

*【育兒生活】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更多內容請參考:【育兒生活】2016年02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