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HIGH起來了 藥物治療的風險

30多歲的方小姐(化名),從事房地產業,好幾年前因為生活上工作上的壓力,情緒突然掉到谷底,憂鬱症狀明顯,整個人就如一灘死水一樣,無法持續工作,經過幾個月後才慢慢自行恢復;一年前,又因為工作的關係,再度出現焦慮憂鬱的症狀,於是在今年初首次於他院就醫,沒想到吃藥後情緒反而亢奮起來,甚至感覺到有人在她耳邊說話,外出遊蕩不歸,在緊急更改藥物後才慢慢平靜下來。然而,因為吃藥的緣故,全身很不舒服。

來我們醫院門診初診時,她說:「奇怪,吃之前的藥物,怎麼就HIGH起來了?醫生最後說我是雙極症?!雖然吃藥好些了,但全身就是不舒服。」

在面對病人對治療藥物的抱怨時,當然必須確認病人吃的藥物為何?真正困擾病人的徵候為何?而其診斷是否需要吃該藥物?

然而,當病人難以言喻自己的困難時,就需要多一些技巧與耐心,「就是不知道哪裡怪怪的,腦袋也鈍鈍的。」方小姐最後這麼告訴我。

「我看那個醫師用了很好的藥物幫忙妳,但可惜剛好不適合妳的體質。換作是我,我也可能開類似的藥物。還好的是,我們現在知道某些藥物的某些副作用,我就比較可以根據這種狀況來調整。」我嘗試說明一下過去可能的治療考量,與接下來可能的做法。

我繼續說:「其實,有超過一半的雙極症病人都是先從憂鬱開始的,特別是女性。雖然有些臨床特徵,會讓我們考慮未來轉變成雙極症的風險,包括使否有家族史、憂鬱發作的長短、是否合併其他思考知覺障礙、是否產後發作等等,但持續的追蹤才可能比較確定最後的病症。」

我比較完整的說明整個治療過程與醫師考量的角度後,再繼續向方小姐說明可能的用藥:「每個藥物都可能有副作用,所以才需要醫生負責開立與追蹤。而每個人的狀況不同,能接受的副作用也不同,我希望之後有任何的不舒服,我都可以協助妳來調整。」

說明的過程,也協助方小姐抒發自己治療經驗的不適,同時也傳達醫療負責的態度。而有以之前的治療史、藥物史當作重要的參考,這回的治療就順暢多了。

「這次吃藥我覺得頭腦很清爽,很不錯,情緒也穩定很多。」她回診時給予治療一些肯定。

「也謝謝妳願意與我們表達妳的困難,我運氣還不錯,沒有花太多時間讓妳那麼辛苦。」我也肯定她在治療中主動溝通的角色。

當然,可接受的藥物,是治療第一步。而如何透過其他藥物與非藥物的方式進行後續治療,就需要在穩固的治療關係持下,與她同行一段治療的歷程了。 

(文章授權提供/國家網路醫藥)作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 鐘國軒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