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生命路程必經的路標,多數人卻很少預先準備;倘若婚禮是人生大事,需要悉心張羅、告知親友,事先要規劃流程、採購比價;人生終了也是一生的大事,更需要好好為自己揮灑出無憾的生命終章,留下餘韻在有情人間。
死亡實際上就像是經過漫長的一天之後,終於上床休息了。而且,對於頭腦十分清醒的人來說,死亡不過是另一場偉大的冒險。--英國作家J.K.羅琳
我們在睡前會自省一天言行,若死亡像另一場睡眠,我們也該妥善整理曾經來到此生的人、事、物。一般人對死亡的印象,容易被電視劇誤導,總認為臨終前能像電視劇演員說上幾句話再嚥氣,但通常若生病或意外死亡,臨終前極可能大半時間處在昏迷狀態,根本無法交付後事。因此若能事先為自己準備,不但為子孫種下內心平安的福果,更不會讓身後事造成親族的紛擾。在人人有權自主的年代,好好把握「善終權」,也是把握住生命最後的自主權。( 照片提供/羅耀明)
死亡讓有限的生命更顯珍貴
從事生命教育多年的羅耀明,時常會讓學員做「死亡體驗」,包含預立遺囑、臨終關懷演練、意外死亡體驗、參加自己的告別式、回想一生的經歷等等。若將時間點從退休算到臨終,中間這段還有行為能力的時光顯得非常重要,這段時間少了社會負擔,更可以積極規劃自己想做的事。根據羅耀明觀察,婦女即便離開職場,透過買菜、照護小孩、長輩等不同生活網絡,依然有許多機會發展自己的人際關係,因此退休後,對生活安排相較男性積極;反觀男性,受限於社會角色以及家庭責任,從出社會到退休幾乎投入在工作裡,退休後離開職場,幾乎也脫離原有的人際關係,回歸家庭生活反而沒有社交機會,部分曾任中高階主管的男性,更是拉不下臉安排活動,因此失去社會參與。「參與生死學課程,常會讓他們因為認識死亡、面對死亡,而深覺生命的珍貴,進而希望讓剩餘生命過得更沒有遺憾。」羅耀明說。
為自己做一個漂亮的話別
羅耀明依據授課經驗建議,若要為臨終積極準備,可與子女或身邊較親近可信任的人討論幾個重點:「臨終急救、遺囑、告別式的安排、安葬位置、未達成的願望。」我國傳統仍有「亡者為大」的觀念,只要亡者有交代,在生的人多半會參照辦理。但若亡者在往生前沒有交代清楚,親族長輩可能會給晚輩很多意見,而晚輩為了顧及長輩的意見,或是擔心自己沒有盡孝,反而讓後事變得複雜甚至棘手。狀況好的,或許以傳統習俗「擲茭」的方式來探知往生者的意見;然而,此時晚輩一方面要按耐自身悲傷的情緒,一方面又要應付龐雜的喪葬事宜,親友間可能就會擦槍走火引起紛爭,若是加上遺產分配的問題,更容易造成彼此閒隙。因此,提早交代也是一種慈悲。
有名學員在課後表示他不喜歡傳統那種敲鑼打鼓的告別式,他認為那是做給人家看的,他希望自己的告別式要像基督教那樣,有唱歌、追思的節目,這樣比較有意義,而他在課後也確實向家人表達了他的想法;還有人錄製了追思影片,裡面包含對親友的話,以及到各地遊玩的紀錄,他還為自己的追思會選擇羅大佑的《歌》作為曲目之一。
【完整內容請見《熟年誌2013年3月號(NO.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