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忘疼痛睡不飽 小心慢性疲勞找上門

「慢性疲勞症候群」指的是疲勞感持續或斷斷續續地出現長達 6 個月以上。在排除了其他嚴重疾病和癌症等可能性後,疲勞無法透過睡眠和休息來緩解,且日常活動力明顯降低。

「慢性疲勞症候群」指的是疲勞感持續或斷斷續續地出現長達 6 個月以上。在排除了其他嚴重疾病和癌症等可能性後,疲勞無法透過睡眠和休息來緩解,且日常活動力明顯降低。

近日以來,很多健康媒體都在提醒要注意「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簡稱CFS)。這個障礙確實是一種常見的文明病,不處理好還會產生很多後遺症。

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定義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簡稱CDC) 的定義,「慢性疲勞症候群」指的是疲勞感持續或斷斷續續地出現長達 6 個月以上。在排除了其他嚴重疾病和癌症等可能性後,疲勞無法透過睡眠和休息來緩解,且日常活動力明顯降低。大家算算下面症狀你有幾個?如有4個以上就要留意!

(1) 短期記憶力或專注力減退

(2) 運動後疲勞不適感持續達24小時以上

(3) 睡眠無法消除疲勞

(4) 肌肉疼痛

(5) 多處關節疼痛,但是沒有關節紅腫情形

(6) 與以往不同型態或嚴重度的頭痛

(7) 頻繁發生的喉嚨痛

(8) 頸部或腋下淋巴結疼痛

慢性疲勞症候群常見嗎?

慢性疲勞症候群通常多發生在 40 到 60 歲之間,女性的發生率較男性高。慢性疲勞症候群在全球範圍內都存在,但由於症狀複雜多樣,且缺乏明確的生物標誌物,很難準確估計患者的數量。許多人認為慢性疲勞綜合症的患者人數可能被低估,因為一些病人可能未被正確診斷,或者他們的症狀被誤解為其他疾病。

慢性疲勞症候群成因

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成因尚未有定論,目前認為可能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引起。

一、感染

1、病毒感染: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反轉錄病毒等。

2、細菌感染: 研究發現某些細菌感染疾病,如萊姆病(Lyme disease)、Q熱(Q fever)會發生類似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症狀。

二、免疫功能障礙

慢性疲勞症候群並不會出現免疫功能缺陷,目前研究證據認為應是大腦中免疫系統的活化後產生細胞激素(cytokines),進而導致疾病症狀。

三、內分泌功能障礙

慢性疲勞症候群常伴隨許多代謝異常,包含:身體處於低代謝狀態(類似冬眠)、體內皮質醇濃度下降、中樞神經血清素合成活性異常等。

四、憂鬱症

目前尚未確立憂鬱症與慢性疲勞症候群之間的因果關係,但兩者會互相影響,因此建議憂鬱症患者應盡量將病情控制穩定,並減少心理壓力。

五、睡眠障礙

小型研究發現,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比起一般人有較差的總睡眠時間、睡眠效率和快速動眼期睡眠。

六、基因遺傳

與一般人相比,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在腦功能、壓力反應和情緒反應相關的三個基因DNA序列均有不同。

忽視長期的慢性疲勞症候群,小心會惡性循環,導致以下九種疾病。

一、憂鬱症:長時間身心處於高度緊繃狀態下,腦部活性會隨著能量和血氧供應的不足而逐漸降低。這導致了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問題,也使得焦慮情緒比平常更容易出現。這種狀態讓人對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失去了興趣和動力,進而可能導致憂鬱症上身。

二、廣泛性焦慮症。主要有包括以下症狀:

  1. 針對許多事件或活動(如工作表現或小孩在外的安全)有過度焦慮和擔憂,至少六個月的期間內,有症狀的日子比沒有的日子多。
  2. 個案認為難以控制此擔憂。
  3. 焦慮跟擔憂會伴隨著下列症狀中的至少三項:
  4. 坐立不安或感覺緊張或心情不定。
  5. 容易疲倦。
  6. 無法集中注意力、腦筋一片空白。
  7. 易怒。
  8. 肌肉緊繃。
  9. 睡眠障礙(無法入睡或保持睡眠、或者睡不滿意)。

三、大腸激躁症:在面對壓力的情況下,身體會釋放出大量的壓力荷爾蒙(可體松,CORTISOL)以提升精神狀態,同時腸道也會開始合成血清素(SEROTONIN)來促進腸胃運動。這就是為什麼在緊張或焦慮時容易出現腹瀉的情況。然而,當壓力持續積累時,過多的皮質醇反而會減緩腸胃的運動,同時影響食慾,可能導致便秘的情況出現。而排便不順暢也可能導致腸道菌群失衡,進一步影響腸腦之間的訊息傳遞,加劇疲勞感的出現。

四、纖維肌痛症:長時間處於疲憊或壓力之下,可能會導致中樞神經的神經傳遞物質失衡,使身體對疼痛變得更為敏感,忍受痛苦的能力也相對降低。此外,長期保持緊繃狀態,使得肌肉失去了應有的彈性。與一般疼痛不同的是,纖維肌痛症的疼痛範圍會同時涵蓋身體的兩側以及腰部上下區域,且持續時間需要超過三個月以上。

五、癌症:長期處於疲勞狀態會使人體的免疫功能降低,同時也會影響修復 DNA 的效率。若無法完全修復受損的 DNA,可能導致細胞凋亡或基因突變。如果損傷發生在致癌基因或抑制腫瘤基因上,就有可能促使腫瘤細胞的過度增生,進而引發癌症。

六、慢性頭痛:長時間保持高度警覺的狀態,再加上長時間保持單一姿勢工作,可能會導致頭頸部肌肉過度繃緊,讓血管收縮,進而影響供血,引起頭痛。若未能得到適當休息或遠離壓力來源,單靠止痛藥物抑制,不僅無法根治,反而可能使情況惡化成為慢性頭痛。

七、心腦血管疾病:當持續累積精神和生理上的疲勞時,會使心臟承受過大負擔,耗氧量增加,進而導致心肌缺氧情形。此外,當身體感受到壓力時,體內的腎上腺素會急速增加,交感神經也會處於亢奮狀態,導致血管收縮,進而引起血壓升高。如果本身已經有高血壓或高血脂的病患,可能會增加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

八、胃潰瘍:長時間的疲勞會削弱胃黏膜的保護作用。如果再加上飲食時間不規律、食物選擇不當或長期處於緊張抑鬱的情緒狀態,都可能影響胃酸的分泌,進而導致胃黏膜受損,最終可能引發潰瘍。

九、卵巢早衰:持續缺乏適當休息或經常熬夜會導致內分泌失調,進而影響性荷爾蒙的平衡,可能導致卵巢功能下降。隨著卵巢功能的減退,體內的雌激素水平也會降低,可能導致更年期提前來臨,增加骨質疏鬆和心臟疾病的風險。

如何治療、改善慢性疲勞症候群?

慢性疲勞症候群尚未有完全治癒方式,因此目標主要放在減輕症狀及穩定其他共病症,如:睡眠障礙、疼痛、憂鬱、焦慮、頭暈、記憶力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等,讓病人加強對日常活動的耐受度。

每天拖著疲憊的身軀上班,似乎已變成現代人的生活常態,然而疲倦症狀若持續出現超過半年,且休息之後仍無法改善,則須當心是否為慢性疲勞症候群。平時也應維持良好運動習慣、均衡攝取營養素,才能維持元氣滿滿每一天。

一、藥物

1、睡眠障礙

針對無法改善的失眠情形,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需服用助眠藥物。

2、憂鬱/壓力/焦慮症狀

低劑量抗憂鬱藥物可以協助改善疼痛症狀並幫助睡眠,但使用時應密切觀察藥物副作用是否會加重其他慢性疲勞症候群症狀。

3、疼痛

可使用乙醯胺酚或非類固醇消炎類的止痛藥。

二、其他治療方式

1、認知行為治療

藉由一系列的會談過程,改變病人會加重症狀的想法及行為,並協助減緩憂鬱症狀。

2、漸進式運動訓練

長期缺乏運動會使原本的疲倦、無力症狀更加惡化,藉由漸進式運動訓練可改善部分病人的疲倦感。然而,有些接受漸進式運動訓練的病人,疲倦症狀可能反覆發生,因此運動訓練時,建議從較低的運動強度開始,然後再慢慢增加運動強度。

3、自我照護

A-維持良好睡眠習慣

避免攝取咖啡因、每天固定就寢時間,若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則應進一步諮詢專科醫師。

B-均衡飲食

無論是否有慢性疾病,均衡飲食對人體都有益處,其中針對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可以考慮額外補充以下營養素:

a)維生素B群

維生素B群為水溶性維生素,常被用於增強體力、提升活力。小型研究中發現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體內的維生素B濃度均較低,其中又以維生素B6 (pyridoxine)最明顯。此外,亦有研究發現同時給予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維生素B12與葉酸,可以明顯改善肌纖維疼痛症狀。

b)牛磺酸 (Taurine)

牛磺酸為一種胺基酸,具有多種細胞保護活性,在日本更被核准用於心衰竭治療。研究發現,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體內牛磺酸濃度有顯著較低的情形,而牛磺酸代謝異常亦可能是導致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潛在機制之一,考慮其對於骨骼肌及中樞神經所提供的幫助,患者可以適當進行補充。

c)維生素D

維生素D為脂溶性維生素,在肌肉生長與骨骼恆定中具有重要功能。有研究指出,維生素D缺乏與疲倦、頭痛、憂鬱等症狀具有相關性。目前維生素D對於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效果尚未有定論,但一篇雙盲臨床試驗結果發現,給予「維生素D缺乏的健康」受試者補充100,000 IU的維生素D,比起安慰劑組別更可以顯著改善疲倦症狀。

C-身心放鬆

可以嘗試冥想、溫和按摩、深呼吸等放鬆療法,找到適合自己的紓壓方式

文章來源:銳傳媒 - 楊聰財專欄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