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新型抗凝血藥物 可降低顱內出血風險
 一名中年小兒科醫師,患有非瓣膜性心房顫動(屬心律不整的一種,發生心臟內血栓風險較高,若血栓流至腦部血管,即可能造成心因性中風),曾發生輕微中風,很幸運得以痊癒;後來開始持續服用抗凝血藥物Warfarin,以防心臟血栓再度中風。因服用抗凝血藥物期間,需定期回診抽血,檢查凝血指數 (PT INR) 監控藥效,藉此調整劑量,造成生活上種種不便。而小兒醫師因醫務繁忙,經常無法配合抽血,發生過較嚴重皮下出血副作用,因此多次要求停用Warfarin,改用抗血小板藥物作為預防中風之治療。主治醫師不得已勉強答應改藥,三個月後卻不幸再度中風,導致嚴重半身癱瘓,至今無法恢復。
 
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神經血管內科主任陳昌明表示,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腦中風機率平均是一般人的五倍,但個別患者中風風險差異很大,這可透過「CHADS2」量表來判斷個人腦中風風險高低,「CHADS2」指的是心衰竭、高血壓、年紀 (≧75歲)、糖尿病、曾經發生中風或暫時性腦缺血等五項條件。分數越高,中風風險越大,若個人量表指數高於或等於2,中風風險就顯著增加,建議服用抗凝血藥物避免心臟血栓引起中風;如果量表指數等於1,則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或Warfarin;如果量表指數等於0,可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做中風預防即可。使用Warfarin時,凝血指數 (PT INR) 建議維持2-3之間。

其實心房顫動是中老年人常見的心律不整,易導致心房內血液異常凝結成血塊,隨血液循環流出心臟,可能引起身體不同器官的血管栓塞,其中最危險的就是腦中風。傳統藥物治療以Warfarin為主,但因有許多飲食禁忌及藥物交互作用(例:含維他命K之食物或藥物),可能影響Warfarin之抗凝血效果,太強會導致身體異常出血 (包括顱內出血),太弱則達不到預防血栓功效,因此每月需抽血監測抗凝血作用,卻也造成病患對服藥有所抗拒,如前述小兒科醫師就是明顯例子。

除傳統抗凝血藥物Warfarin,目前有三種新一代口服抗凝血藥物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許可,用於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之中風預防治療。其中Dabigatran已取得我國衛生署許可,並且進入申請健保給付階段,預計不久便能嘉惠更多患者。陳昌明進一步說明,根據國內外研究,Dabigatran相較於Warfarin治療,不僅預防中風效果好,同時引起顱內出血風險也大幅降低 (減少超過50%),對於心房顫動患者預防中風治療是一大進展。Dabigatran作用在單一凝血因子,所以抗凝血效果較可預期,不需定期抽血監測 (但目前正在發展相關抗凝血功效檢查,以符合某些臨床需要),藥效快幾乎沒有飲食禁忌,與其他藥物交替作用情形也大幅減少,讓患者用藥更具方便性。

目前我國衛生署核准Dabigatran含兩種劑型(150mg與110mg),符合使用規定之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建議每十二小時服用一次。根據國外研究顯示,這兩種劑型與Warfarin相比較,發生顱內出血的風險都顯著減少五成以上。高劑量劑型預防中風效果顯著優於Warfarin,安全性與 Warfarin相當;而低劑量劑型預防中風效果與Warfarin相當,在藥物安全性上則顯著優於Warfarin。
陳昌明說明,雖然服用新一代抗凝血藥物,可有效預防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發生中風,安全性也不亞於傳統藥物,但仍有出血風險。同時因新一代藥物偏酸性,腸胃出血不適之風險明顯高於 Warfarin,有腸胃道潰瘍疾病患者需多加注意。對於腎功能不良者,也需與醫師討論藥物適用性與劑量;年長患者則因出血風險較高,建議使用較低劑量劑型。

 醫師再次提醒患者,一旦服藥出現異常出血應儘快就醫,若發生意外傷害或頭部撞擊,更應儘速就醫,以防出血危機 (尤其是顱內出血);如要接受手術、侵入性檢查更應事前告知醫師,以免術中或術後大出血。針對長期使用Warfarin,且抗凝血作用控制良好之患者則不需改換藥物;心臟瓣膜疾病之心房顫動患者則依規定服用Warfarin,不建議使用新型藥物 (其安全有效劑量仍未知)。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若需使用抗凝血藥物作中風防治,應請教醫師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