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足底筋膜炎 疼痛不要再賴我

退化性病變 過度使用更加劇
「筋膜」是種緻密的結締組織,而「足底筋膜」的形狀就像一片扇狀膜,從腳的跟骨連接到五根腳指,支撐起內側足弓;當足部踩踏時,「足底筋膜」能將人體重量及地面反作用力分散在整個腳上,維持住足弓,如同腳的吸震器;罹患「足底筋膜炎」時,最主要症狀就是「足跟內前側」疼痛,特別是起床踏下床的第一步最痛。而久坐後突然站起來走的那幾步也會相當疼痛,走一走會稍緩和,但再走一段可能又會痛。 臺大醫院復健部林昀毅表示,「足底筋膜炎」的成因很多,但高達八五%患者查不出確切原因;過去足底筋膜炎被視為「發炎性病變」,但近年研究認為應是「退化性病變」,而「過度使用」則是疾病產生的重要原因。不斷地站或走使得足底筋膜持續受力、拉扯,產生的小傷害累積超過人體自動修復能力,就會產生症狀;以個人因素來說,肥胖、年齡及足部結構都可能影響。肥胖者走路時足底筋膜需支撐較重體重拉住足弓,負荷大自然易退化;年輕人比年長者身體自我修補能力強,所以「足底筋膜炎」雖在年輕或中老年人都會發生,卻好發於四十到六十歲中年女性,就可能是年齡跟肥胖因素影響;此外,天生或次發性高弓足及扁平足都易罹患此疾病。扁平足足底筋膜被撐開,高弓族筋膜被拉緊,都會加大壓力,結構改變造成受力異常;個人習慣也有影響,在斜坡或不平之地運動,穿拖鞋或赤腳運動,女生愛穿硬底、高跟鞋走路,都會改變足底筋膜受力;另外,跑者、有跑步習慣者、運動員、軍人等族群,也因有久站、久走或站哨等過度使用筋膜情況而易產生病變。

臨床加超音波 診斷更精確
就診時,復健科醫師會先詢問病史跟痛點,如果很典型極可能就是罹患了足底筋膜炎;有三分之一患者兩腳會同時發作,三分之二單邊發作;再來進行「身體檢查」,因為患者腳底痛也可能是跟骨、足跟脂肪墊或肌肉或神經問題,需做釐清。醫師會以「壓痛」方式從腳跟往前按壓找痛點;同時也會觀察患者腳型是否有高弓足或扁平足,來決定是否需用特製鞋墊等輔助治療。 林昀毅表示,過去診斷多只以臨床病史配合身體檢查確診,但目前臺大復健部還會加做超音波檢查;正常的足底筋膜約有0.2到0.4公分厚,但足底筋膜炎患者因為筋膜退化、破壞跟水腫,會增厚超過0.4公分甚至達0.8公分,透過超音波即可佐證。更精密的檢查則是「核磁共振」,能排除骨頭、肌肉病變,但費用相對高昂;至於傳統X光檢查,無法看出足底筋膜變厚情況,但能看出是否有跟骨骨刺,不過與罹患足底筋膜炎並無必然關係。

【文/陳珮珊】
【完整內容請見《Life Plus熟年誌》 2016年3月號】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