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是位於腳底的一片扇行筋膜組織,後方附著在跟骨內側,前方附著在五個腳趾骨的根部。平常走路或跑步時,足部承受全身體重,這片扇行組織因而被伸張,以提供部分的扭力及彈力,並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由於經年累月的伸張,足底筋膜便可能會產生發炎現象,這就是所謂的「足底筋膜炎」。一般醫師常在病人面前說的「足跟痛」、「腳底長骨刺」或是「腳底筋發炎」,其實就是「足底筋膜炎」的不同說法。
哪些人容易發生?
足底筋膜炎好發於四十歲以上職業需要長期站立行走的人,例如:老師、美髮理容業、工廠作業員、軍人、田徑及球類運動員、餐廳飲食業者………等;或是足部結構出現異常的人,例如:有扁平足、空凹足、足底筋膜過短等足部結構異常者。
足底筋膜是一種很厚纖維具有彈力的結締組織所組成,前方附著在五個蹠骨上,後方附著在跟骨內側成一放射狀的扇形,作用是拉緊跟骨及足部,使腳底成一弓形。平常走路時足部承受全身的重量,這片扇形組織因而被伸張以提供部份的扭力及彈力,並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是天然避震器。造成足底筋膜炎的原因大多數與體重過重及必須久站有關,最常見的因素有足底不正常的受力,造成筋膜過度疲勞,或使足底脂肪墊變薄。站立太久、慢跑、走太多的路或經常走健康步道,在不平的石子路面走太久,這些都會使足底筋膜受傷,進一步造成急性或慢性發炎。
PRP關節注射 PRP關節注射
如何診斷?
足底筋膜炎的症狀最明顯是早上起床第一腳踩下去時,會覺得腳跟一陣刺痛,而且無法走遠,約走半小時後,疼痛可獲得緩解,但若持續走二到三個小時,則疼痛又會加劇。其次則是跟骨的內側足底有輕度腫脹,用手去壓或足趾背曲時,會感到疼痛。足底筋膜炎的症狀
在腳底近足踝的跟骨的內側足底及兩側有輕度腫脹,用手去壓或足趾背曲時會感到疼痛。通常這起因於足底不正常的受力造成筋膜過度疲勞,或使足底脂肪墊變薄。站立太久、慢跑、走太多的路或經常走健康步道,在不平的石子路面走太久,這些都會使足底筋膜受傷,進一步造成急性或慢性發炎。
足底筋膜炎的日常復健照護包括減輕體重的負荷,可使用枴杖,盡量少背著重物。 盡量避免久站或長時間行走,以減少足底的使用。當疼痛發生時,暫停爬山、健行、慢跑或走健康步道,直到疼痛完全消失為止。 日常生活盡可能穿著治療鞋墊(例如氣墊鞋或有軟護墊的鞋子),鞋子的大小要適中,底部有軟墊以提供足弓支撐,避免足底筋膜受到過渡伸張。盡量少踩硬地板,及用力踏地,可預防足跟骨刺形成及再發炎,有效率達九成以上。
不論年輕人或中年人,常有足底疼痛之苦,男性、女性的比例沒有差別,與個人所穿的鞋子有關,所謂預防重於治療,平時就應該注重足部的保養,避免持續之長途步行,運動宜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突然增加運動量,足部感到不適時,應儘早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醫學新知分享
三立台灣亮起來專訪
東風發現新亮點
健康2.0專訪
東森遇見大人物
自由時報專訪
遠見雜誌專訪
★本院院長擔任原廠講師之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