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健保局調整健保藥價新聞吵翻天,許多民眾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搞不清楚藥廠與健保局到底在吵什麼?其實,調整健保藥價直接受害的是民眾用藥安全,許多病患面臨不得不「換藥」或「無藥」可用的窘境。
一位政府高層罹患特殊心臟疾病,需長期服用某種藥物,因健保局幾次藥價調查下來,該藥不符成本,藥廠決定退出台灣市場,該名政府官員只好託人遠從加拿大買藥救命……。
五十五歲的陳姓婦人,出現冒冷汗、發熱等更年期不舒服症狀,醫院原本開原廠藥(進口藥)給她服用,後來因健保藥價被砍,第三個月起,只好改用學名藥(國產藥),結果原本控制住的症狀,全都再出現,只好自費購買原廠藥服用。
一位六十五歲心肌梗塞患者,長期服用抗凝血劑,因價格因素,醫院將病人原來吃的原廠藥換成學名藥,結果控制不好,一次在門診裡,當場七孔流血,嚇壞醫護人員,緊急搶救終於挽回性命,醫師不敢再讓病人服用學名藥。
藥量增加療效減
國內每年使用達一億多顆的安眠藥史蒂諾斯(Stilnox)也面臨同樣的問題。醫師臨床上發現,過去有人服用原廠進口的史蒂諾斯半顆就可以達到效果,換成國產廠牌後,需吃更大的量才能達到療效,有人甚至需吃到二顆才有效果。
上述例子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發生在各大醫院的真實案例。十幾年來,健保局為解決藥的價差問題,調整藥價所帶來的後遺症,今年第七次新公告的健保藥價,調降七千三百項藥品,許多藥品被砍到不符成本,選擇退出台灣市場,使得許多慢性病患被迫「換藥」。
換藥到底有什麼風險?和信醫院副院長謝炎堯表示,換藥輕者無法達到應有的療效,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向來很注重藥品安全的他說,過去在台大醫院擔任藥品採購主任委員時,對於心血管疾病用藥及腎臟病患藥品,通常不會換藥,因為這些藥品只要差一點點劑量,就可能會要了病人的命。
謝炎堯以Warfarin(心臟病用藥,一種抗凝血劑)為例,在台北榮總院長林芳郁當署長時,一度被健保局砍藥價砍到難以生存,要退出台灣市場,他認為茲事體大,跑到衛生署要求林署長不要調降Warfarin的價格,該藥才得以繼續在台銷售。
「Warfarin劑量不足會造成阻塞,過多會造成血流不止。」他說,這類藥品對有些病人來說是救命藥,健保局砍藥價不能一視同仁,應視情況設停損點,不然有些藥品在台灣根本沒有利潤,原廠藥會繼續販售完全是為了病患著想。
前衛生署長涂醒哲也持同樣的看法,健保局砍藥價砍得毫無人性可言。他說,很多醫師都有這種經驗,連前衛生署長林芳郁也有此經驗,病人的藥被換了不知道,病人回診時告訴他,上次開的藥都沒有效果,他才發現,原來病患的藥被換了。
學名藥品質不穩
謝炎堯進一步解釋,並不是醫療人員不信任國產製造的學名藥,而是因為有些藥廠原料來源品質不穩定,藥品療效大打折扣。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趙祖怡坦言,有品牌符合政府規範藥廠生產的學名藥療效,確實較有保障,至於一些小藥廠販售的學名藥,品質確實不太穩。
負責和信藥品採購的藥劑科主任陳昭姿強調,藥品跟其他物品不同,關乎病人療效問題,若藥品原料來源不明,患者服用後恐造成嚴重副作用,輕者出現紅腫、癢,重者有可能休克,支氣管痙攣、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等。這些案例早已被刊登在國際新英格蘭期刊。
過去,和信醫院曾將原廠止痛藥換成國產學名藥,並請醫師、病人記錄服用狀況,進行為期半年觀察,結果服用三個月後,有三至五個病人回報,服用學名藥後,出現噁心副作用,且止痛效果不好,過去服用原廠止痛藥只需服用一顆,換廠牌後需服用到二至三顆。病人回報後,和信立即停止採購學名藥。
事實上,健保局幾次藥價調整下來,已有多家醫院發現,病患服用部分國產學名藥確實難以控制病情,患者必須服用更多的顆數;中部某家醫學中心也發現此一問題,他們發現,甲狀腺機能不足的患者服用的甲狀腺素,更換成國產學名藥之後,患者體內甲狀腺素量明顯不足,療效不及原廠進口藥。
該院發現此一情況後,立即通報衛生署藥物暨食品管理局(TFDA),該研究結果將發表於台灣藥學雜誌。據了解,目前估計全國甲狀腺有問題的病人約三十三萬,其中十幾萬人是屬於甲狀腺素不足,這些患者需長年補充甲狀腺素,因健保砍價砍得原廠藥難以生存。
目前僅剩一家原廠藥廠提供,健保藥價一顆一‧五三元,根本就沒有利潤,但考量仍有病患需要服用,原廠只好繼續提供。陳昭姿表示,甲狀腺素的劑量很重要,只要有一點點的失誤,就會讓患者全身代謝受到影響,幸好,學名藥的甲狀腺素只是劑量不足,患者需經常定期檢測指數,把劑量服用足夠;萬一這次劑量多了一點,後果不堪設想。
要拿實證保安全
國內某家醫學中心也發現,糖尿病患服用的藥換成國產學名藥之後,導致血糖控制不穩的情況。該名醫師表示,以前患者服用一顆降血糖藥即可,換藥之後,須服用三顆,反而影響血糖變化,推究原因,可能是藥外層澱粉所致。高血壓藥也有類似情形,患者因血壓控制不好引發中風。
陳昭姿進一步強調,藥品跟其他產品不同,它關係到病人的生命,衛生署更應嚴格把關,要求生產學名藥的藥廠提供原料藥供應地,嚴格監控其品質,以免危害病人。她以H1N1疫苗為例,當時新疫情剛發生,大家非常害怕,衛生單位更是把疫情提高至國安問題,順勢扶植國光生技公司。
當時,因需求大,國光生技提供四十人揪團注射策略,也就是疫苗沒有分裝,一打開一定要四十人注射,不然就全部報廢。和信醫院感染科醫師認為太浪費,要求陳主任想辦法是否可以將四十人份的疫苗,抽出來一支支放在無菌室,以免浪費。
陳昭姿當時想,抽出來不是問題,重點是要了解疫苗的安定性,打電話至國光詢問,得到答案是:「事關機密不方便透露。」聽到國光如此回答讓她傻眼,但她不死心,打電話到衛生署藥政處詢問,沒想到答案更勁爆,對方告訴她:「我們連雞蛋來源都問不出來,怎可能問出安定性。」
這次經驗讓陳昭姿認為,衛生署或是健保局要讓民眾相信學名藥絕對安全,一定要拿出具體證據,或是開始查驗各藥廠原料來源是否符合規定,才能保障民眾的用藥安全。
國產竟比原廠貴
涂醒哲也認為,健保局濫砍藥價的做法只會劣幣驅逐良幣,根本解決不了外界所謂的藥價黑洞,反而創造更大的藥價差,民眾的用藥品質只會愈來愈差。他解釋,過去健保局為了解決「藥價黑洞」進行兩年一次的藥價調查,把藥價調整到合理價位,七次藥價調查下來,已砍了近八百億元的藥費。
中華民國西藥代理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世雄痛批,藥品根本沒有「黑洞」而是藥價差。什麼是藥價差?就是健保局核淮藥品價格,稱之為零售價;藥商販售至醫院,稱之為批發價。零售跟批發之間本來就有議價空間,這中間的差價叫藥價差,而不是藥價黑洞。
陳世雄進一步解釋,藥價差只會出現在過了專利期的學名藥,因為殺價空間大,醫院為取得更高利潤,只好採購學名藥。舉個簡單例子,原廠藥過了專利期的藥一顆是八十元,學名藥一顆原本三十元,因原廠藥專利期已過,原本三十元的學名藥,價格一飛沖天達六十元。
原廠藥八十元、學名藥六十元,到醫院進行議價時,學名藥比原廠藥占更大的優勢,因為之前價格只有三十元,現在有六十元;原廠在醫院可能只能降至七十元,國產學名藥則可降至四十元。當健保局隔兩年再進行藥價調查時,價格又被砍百分之十五左右,到了醫院再砍,幾次下來,原廠藥根本不符成本,乾脆退出市場。
更離譜的是,有些藥品砍到最後,原廠竟比國產學名藥還便宜,像在市場上具有悠久歷史的阿斯匹靈,目前健保核價是一顆一‧五元,學名藥是兩元;失眠族常服用的史蒂諾斯健保價是一顆一‧三六元,學名藥兩元。一位不願具名的官員私下表示,藥價砍到最後,反而讓醫院創造更大議價空間,不少醫院將藥價差當成醫院的主要收入來源。
學名藥是專利過期藥醫辭典
學名藥(Generic)是指專利過期藥物,其生物相等性與專利藥相同,惟生產的廠商多,價格競爭激烈,利潤較低,品質也參差不齊,為創造更大的利潤,許多學名藥原料來源來自中國及印度。
目前台灣給予專利藥的保護年限為二十年。健保局規定,凡通過「生物相等性測試(BE)」的學名藥,以原廠藥價格打8折為給付價格,療效不會因此打折,健保藥費支出卻可減少至少2成。
事實上,市場上很多學名藥價格相當混亂,為搶占醫院大餅,不少藥商用品質不好的原料藥,壓低市場價格,有時1顆藥價格不到1元,不少醫師憂心,1顆藥的價格比1顆糖果還便宜,真不知民眾到底吃進什麼樣品質的藥?
醫院換藥比率高
健保局在前幾次的藥價調查裡,口口聲聲對外宣稱,不會造成大批換藥潮,即使換藥也不會危及民眾的用藥安全。事實證明,幾年下來,各醫院已陸續發現,健保局壓低藥價造成的「換藥」潮,讓病患生命出現危機。
為避免患者因換藥導致血壓、血糖控制不佳,引發心血管疾病、腦中風,已有醫學中心要求臨床醫師,對換藥病人進行長達半年的監控,確實了解換藥後是否引起其他副作用。
健保局調整藥價後,到底有沒有換藥潮?根據健保局去年委託陽明大學進行研究指出,第六次藥價調查後,訪查全台169家醫院,發現換藥比率很高,換藥比率如下:
換藥比率醫院家數
>20% 11(6.5%)
10~20% 21(12.4%)
5~10% 39(23.1%)
1~5% 58(34.3%)
<1% 40(23.7%)
資料來源/藥業自救會整理/邱玉珍
健保局:砍藥價補助有品質的廠商
針對健保局幾次調整健保藥價,導致病患面臨換藥潮,影響病患用藥品質一事,中央健保局醫審及醫材組專門委員施如亮表示,健保局也不希望各醫療院所因為藥價差,未考慮病患用藥品質而換藥,呼籲各醫療院所還是以病患權益為主。
施如亮進一步解釋,學名藥品質並不是都不好,目前衛生署藥物食品管理局已要求國內100多家藥廠做PIC/SGNP規範,讓國內製造學名藥的100多家藥廠也符合國際規範,讓民眾的用藥品質更有保障。
她進一步指出,健保局進行藥價調查,針對市面上不合理藥進行砍價,砍下來的錢並不是要落入醫院口袋,而是要補助努力做品質管制的廠商;她也希望各醫院秉持關心病人、照顧病人的宗旨,採購優質的藥品提供病患使用,價錢並不是主要考量。
【2011-11-18 第1760期時報周刊報導/邱玉珍 攝影/何叔娟、中時報系資料庫 編輯╱李秋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