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最新的統計顯示,台灣每年有超過5400人罹患口腔癌,造成將近2300個家庭因此失去經濟支柱,預計未來十年內的發生率與死亡率都只會有增無減!台灣每十位男性當中有1.5位吃檳榔,導致口腔癌成為22到44歲青壯男性最易罹患的癌症,平均死亡年齡為54歲,較其他癌症早10年以上。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內科主治醫師蕭惠樺指出,頭頸癌當中的口腔癌與鼻咽癌在男性癌症死因當中分佔第四、第九位,發生原因主要跟不良習慣有關,例如抽菸、喝酒、嚼檳榔等,都是導致頭頸癌的高危險因子。
頭頸部雖然只佔人體的九分之一,卻掌管了聽覺、味覺、嗅覺、視覺等重要感官功能,一旦器官遭到腫瘤細胞侵襲,除可能影響生命外,也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基本的講話、吃飯、呼吸都有困難,嚴重時甚至造成患者的面容改變,造成患者的心理封閉。
頭頸癌如果腫瘤不大,屬於初期的時候,可以使用手術切除的方法,早期的治癒率相當不錯;但如果腫瘤過大或已經轉移到淋巴結,手術可能無法切除乾淨,甚至會傷及器官功能,這時建議採用其他方法,例如放射性治療或再加上化學治療。他強調醫療必須要人性化,不只是提供病人存活可能性,更要考慮到患者將來的生活品質。
現有的放射治療搭配化療,對於局部晚期的腫瘤,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只可惜化療的副作用比較大,不僅可能影響肝、腎及血球功能,也會帶來嚴重不適感,像是噁心、嘔吐、神經麻痺及口腔黏膜發炎等,對於比較年長或是有合併其他疾病如腎臟疾病, 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來說,可能難以承受整個療程, 因而導致中途放棄。
蕭惠樺醫師指出,現在的頭頸癌患者又多了一種治療選擇,即是被稱為魔術子彈的標靶藥物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cetuximab),可以有效治療腫瘤,配合放射治療,除有療效外,並可以盡可能地保住患者的器官功能。根據新英格蘭期刊的研究顯示,局部晚期頭頸癌患者合併使用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及放射治療,不僅能夠延長病患整體存活期達20個月,更能提高10%患者的5年存活率,因此成為美國FDA近50年來唯一通過用於治療頭頸癌之藥物。
除了對於局部晚期的第一線治療外,對於復發及轉移性患者來說,標靶藥物也是一個較好的選擇,許多復發的病患, 因為之前已經經過許多治療了, 因此對於接下來的治療都除了有療效不佳的疑慮外,也都會擔心有嚴重的副作用影響他們的生活品質。例如有位七十多歲高齡男性患者,與口咽癌已奮戰多年,可惜後來頭頸癌復發,反反覆覆經歷了開刀、放射治療及化療,年老的病體早已無法承受,讓他差一點放棄治療;這位患者的妻子也罹患大腸癌,在使用標靶藥物表皮因子生長抑制劑後控制良好,他見狀也主動要求醫師使用標靶藥物,第一個月腫瘤就消了許多,原本腫瘤大到患者的眼睛都睜不開,治療後可以重見光明,雖然最後患者還是過世了,但是病人已多增加了半年的時間,且在生前享有較佳的生活品質。
臨床上顯示有不少頭頸癌患者在使用放射治療搭配標靶藥物後,達到良好的控制效果,而且標靶藥物副作用少,常見有皮膚毛囊炎症狀,但大部分病患都可以使用藥物治療後得到改善,且研究更顯示毛囊發炎越嚴重,治療的效果越顯著。
標靶藥物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一個療程大約八週,整體療程藥物費用約為30萬元,目前健保局針對不適合使用白金類化療之病患,給付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搭配放射治療合併使用,給付對象為年齡70歲以上或腎功能差或有聽力障礙的局部晚期口咽癌、下咽癌及喉癌患者,可以受惠,至於不符合條件的青壯年患者,可以考慮病況決定是否自費使用,除了有療效外,也可以保住器官功能,以維持往後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