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移居夢 換個城市過日子

島內移居,迎接黃金時代
鎮日埋首工作的中壯族群,背負著家庭與社會責任的雙重壓力,能夠行有餘力擘劃退休生活者實數難得,除了跟時間競賽,還要面臨「還沒開始掌握世界,卻連自己的健康都掌握不了」的風險。「之前有一個知名電子公司的人事主管,剛搬到這裡(臺東鹿野鄉龍田村)時,那個氣色喔……」退休教師李元和談起這位鄰居初見面的印象不禁搖搖頭,笑說當時只能用「形容枯槁」來比擬;移居到花東的人,很多是抱持著「生活不應該只有這樣」的想法,希望可以扭轉下半場人生。

翻轉生活的信念,其實早在一九八九年,彼得‧梅爾著作的《山居歲月》引起一陣人文反思,九七年席捲臺灣書市,許多人羨慕他在南法鄉間的愜意生活,然而經過亞洲金融風暴、網路泡沫化、○八年金融海嘯後,「慢活」的價值被看見,加上島內交通網更為便利,重視生活品質的風潮吹起,島內移民,是一種生活價值的重新選擇。

漫畫家魚夫樂暢臺南 半退休減速慢活
本名林奎佑的魚夫,五年級的民眾對他必不陌生,早在政黨未輪替以前,他就以諷刺漫畫刊登於報紙而聲名大噪。一九六○年出生於屏東,從唸大學開始,工作、生活重心都在臺北,曾任《中國時報》和《自立晚報》記者,由於關心政事與熱愛漫畫,一九八九年獲吳舜文首屆漫畫類新聞獎,爾後,先後歷練於各大無線媒體、三立電視臺總監等,在厭倦電視政論性節目後,辭去電視臺總監職務,後來自創公司,出任總監、華視執行董事、弘光大學特聘教授等至今。魚夫的媒體資歷豐富,但在他即將年屆半百之初,卻開始反思往後的人生是否仍有翻轉的可能?

四十八歲時,毅然決定放下臺北的一切,和太太遷居至臺南,從臺南女婿轉變為臺南市民,至今已逾七年。「人的一生,有如行駛高速公路,正常時高速行駛,不容許回頭,在尖峰時期卻也會塞車,然而,下了交流道,就能看見不一樣的風景。如今時候到了,不想再繼續疾駛,更不想塞在高速公路上,因此,我下交流道了。」魚夫對自己的抉擇做出具有臨場感的描述。

選擇臺南不只因自己是臺南女婿,魚夫還表示,府城文化厚度夠,天災少、醫療資源也有成大、奇美醫院等,相較於臺北、臺中、高雄等城市,臺南市區天氣也沒那麼燥熱,市區小小的,騎個車就到。同時,他認為:「年紀大了要住城市,城市生活機能好,不要想住偏鄉,不要浪漫地想安安靜靜過生活,這是現實問題,縱然偏鄉空氣好,但交通、醫療資源、社群活動不及城市,人需要群居,老了更是,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作義工,從事社區活動,讓自己有能力付出,不可成為老孤獨。」

卓銘榜中年轉業 到三義開創第二人生
卓也小屋的主人卓銘榜,本業是景觀工程,在他四十二歲的那年,做出人生重大的決定,從家鄉臺中大安遷居到苗栗三義,轉行做休閒農業,捲起袖子、拿起工具,親手打造這裡的環境,開創中年後的第二人生。

卓榜銘坦言:「我是在一個很不好的狀況下,移居到這裡。」因工作關係常常要跟業主去應酬,但實際上是去花天酒地,忽略了家庭,也因此婚姻亮起了紅燈,夫妻關係降到冰點,差點以離婚作為收場,「但我是一個家庭觀念很重的人,不想就這樣失去家庭,最好的方式就是脫離當下環境,才能真正去改變生活,」卓銘榜帶著這樣的信念,捨棄工作上的成就、老闆身段和世俗誘惑,離開從小生活習慣的環境,到三義從頭開始,就是為了要重拾家庭和樂。

問及為何選擇三義而不選擇其他城市當作移居地?卓銘榜笑說,年輕時就經常到三義遊玩,剛好在那段人生的低潮的時候,有位友人介紹這塊目前卓也小屋的所在地,當時看到這片山林地未經任何的開墾與利用,就深深地被吸引,但後來因地主開價太高只好作罷,數個月後又來到這裡散步,在路途中撿到一隻貓頭鷹的幼鳥,令兩人驚奇不已,心想:「這裡的生態環境也太好了,無論如何都要買下這塊土地!」也因這樣的機緣,卓銘榜夫妻倆買下這一塊有貓頭鷹棲息的土地,並陸續投入資金,經營卓也小屋。
面對這片豐富自然生態的土地,卓銘榜當初在籌建卓也小屋時,為了不破壞原有生態,就依照地形闢建一區一區的房舍,且利用許多回收物(如門窗、窗框等)當作建材,構築出民宿房間、餐廳等空間,特別的是這些建材多數腐爛後還能再回歸大自然。

蝴蝶復育推手李元和 到龍田實踐生活
沏上一壺無毒菊花茶,李元和在臺東的「心」生活隨花茶清甜有韻的芬芳蔓延開來。「在臺北過得就是上班、下班單調重複的生活,家裡的活動如果太大聲,還會吵到鄰居。」李元和談起北部人口過度集中的生活環境,仍微微蹙眉:「雖然臺北機會多,但我沒有想要賺大錢,而且住臺北太沒有自己的空間了!」

問起為什麼不考慮故鄉?他的想法在當時可算是相當先進:「以前在鄉里間做什麼都會有人『指點』,非常不自由,而且還有婚喪喜慶要應酬!」身為苗栗通霄人,他選擇臺東而未回故里,由於在家鄉他們家是望族,加上四十多年前民風保守,對於李元和這樣淡泊名利的性格和想法,恐難接受。

落腳臺東則是既定的緣份。蜜月時妻子的皮包遺落在火車上,等兩人驚覺折返車站時,巡車員文風不動地將皮包返回,並且分毫不差,讓在島內一番走踏的他們,感動於臺東的淳樸就此生根。

「資本主義講效率,過度競爭,我認為慢活才是人生的價值。人常常經歷了春耕、夏耘就直接跳到冬藏,邁向死亡,都還沒有享受秋收的喜悅,就倉促地走向晚年。」對李元和來說,這悖離了生活的意義。由於過去的移民經驗,使得李元和的家像個小型的移民諮詢站,他很歡迎新移民拜訪,也願意提供協助,他向我們透露,他有一塊地,想要打造成生態園區,共構一個能夠「共食、共活」的場域,「我希望可以選擇有對環境有共同理念的『室友』一起來住。」他在龍田一直是友善農業的支持者之一,「想想看,現在大力推動觀光,但是遊客騎腳踏車行經農地,若還是繼續灑農藥,這樣不也只做了一半嗎?」未來他希望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規劃一個更大的蝴蝶花園,結合樸門菜園的概念,讓生活更健康。

聽著李元和的移民經,還有社區營造進進退退的歷程,或許生活對他們而言,就因為一退一進,才能真正讓生活結出有機的稻穗。
龍田給這群移民的生活再教育,或許就是學著不要什麼,因而得到一份自在。

【撰文/張桓瑋、曾詠蓁、王郁燕】
【照片提供/黃柏超】

【完整內容請見《Life Plus熟年誌》 2015年6月號】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