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切除了腫瘤,但癌細胞往往仍會隨血液或淋巴腺擴散轉移到其他部位,手術後輔助治療的最大意義就在於抑制這些看不見,卻存在復發風險的癌細胞滋生。

台中榮總血庫主任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林增熙表示,乳癌是最早發展術後輔助治療的腫瘤之一,在外科手術後給予化學或荷爾蒙的全身性治療,可減少三分之一復發風險,對於疾病治療有很大的意義。同樣具高復發風險的胃腸道基質瘤,術後輔助治療的觀念也在近年逐漸確立。

胃腸道基質瘤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原本用於晚期的患者,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將近九成患者服用後可讓腫瘤縮小或得到進一步控制,存活期也由19個月延長到近5年,是近十年臨床上少見的突破性療效,因此後來運用在手術後輔助治療投藥。

傳統治療原發性胃腸道基質瘤方式,開刀後就是定期追蹤,沒有有效藥物可以用,因此標靶藥物的出現除延緩復發,更重要的是對患者心理上的支持,減少擔心復發的恐慌。

根據研究發現,胃腸道基質瘤手術後服用一年標靶藥物,復發機率能從17%降低至2%,有效延緩腫瘤復發,是現有各種標靶藥物臨床表現最好的一種藥品。基於患者的立場,既然知道是有效的,就更該從預防輔助治療的觀念出發,在尚未復發前及早使用。


資料來源:聯合報 2011/03/22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