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語言發展里程碑(上)

嬰兒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牙牙學語的模樣,總會令父母欣喜不已,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語言是一項相當重要的發展,不僅關乎孩子的學習能力,更影響日後與他人和社會互動的關係,究竟語言如何發展形成?本文將帶領爸比媽咪了解孩子語言發展的歷程。
 
構成語言3大要素
形式
即語言的形式,即便是不同國家的語言,都會發展出屬於自己發音和文法規則,形式可以區分為:
 
1.音韻
主要是指語言系統中語音的層面,包含語言系統的個別語音、語音的結合、排列及發音的規則。像是注音的ㄅ就不會跟ㄩ結合一起使用。
 
2.構詞
指詞彙組成的規則,或是指語言中詞素的應用規則。例如葡萄是一個詞彙,但若是將葡跟萄分開,就沒有任何含意。
 
3.語法
指詞彙與詞彙結合形成有意義短語、句子的詞序安排規則,在中文當中,即使所使用的詞彙都相同,若排序的錯誤不同也有可能造成意義上的不同。
 
內容(語意)
語意主要是指語言系統中的意義,包含詞彙及句子的意義。例如:當聽到「蘋果」時,可能就會想到是一種可以吃的水果,聽者便可掌握到訊息內容。
 
使用(語用)
指在不同溝通情境中掌握語言使用及功能的社會規則,涵蓋如何以符合社會規範或約定俗成的方式使用語言來與人對話、交談、溝通。
 
學習語言的方式
1.模仿
幼兒模仿父母說話的方式或是內容,葉芷吟治療師表示,模仿可分為完全複述或是部分複述聽到的話語,模仿是最能直接影響孩子學習語言的方式。
 
2.假設測試
在孩子似懂非懂的年紀,語言習得的過程中會以嘗試錯誤、提問、表達自己看法等方式,漸漸精熟其母語的形式、內容與使用。
 
3.重複學習策略
此策略是指,在相同的情境中不斷看到、聽到,然後在相同的狀況下進行模仿。譬如孩子原本不知道「黑板」的意思,但每當老師說來黑板畫畫,都會見到同學上前畫畫,久而久之,往後在相同的情境下,就能推測出黑板的意思。
 
4.快速連配配對策略
此策略是指孩子在情境中將聽到一次或二次的陌生詞彙儲存於記憶中,建立一個新詞與一個陌生物件的關係,待合適時機後進行使用,藉以學習新詞彙。
 
5.後設語言
葉芷吟治療師說明,幼稚園中、大班的孩子,因為詞彙量和對語音覺識的增加,開始會對語言本身產生好奇,發展出後設語言,思考語言的形式和內容,例如意識到「不要」是可以分開使用的詞彙,「葡萄」則是必須兩個字一同使用的詞彙。
 
家長與孩子互動時,建議盡量讓孩子看到嘴型和臉部表情,可幫助於孩子發音正確,也能協助孩子肢體表現協調。
 
寶寶語言發展歷程
0歲到1歲半,口語前期
3個月以前
剛出生的嬰兒,就會用哭聲表達需求,可能是肚子餓、身體不適或是需要被擁抱安撫,2個月的孩子,開始到注意聲音的來源處,3個月左右的寶寶有開心或是生氣的情緒時,會試著發出一些聲音,吸引大人的注意。
 
4~6個月
4個月的寶寶,開始進入牙牙學語的階段,會發出「ㄚ」、「ㄨ」等母音,開心的時候會發出「咯咯咯」的笑聲,也能從說話者的表情、手勢,觀察他人的情緒,這個時期的寶寶,會對口腔遊戲感到興趣,可以做出吐舌頭、吹氣等簡單動作。
 
7~9個月
寶寶能清楚的分辨自己的聲音,不僅會改變自己的聲調,還會模仿大人語音和音調,並嘗試把母音和子音結合發音,例如發出「Ba Ba」、「Da Da」的聲音,葉芷吟治療師說到,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會將聲音和物體進行連結,熟悉生活中常見人事物,例如開始認照顧者,被陌生人抱時會想找媽媽。
 
10~12個月
此階段的寶寶,已經可以理解簡單的事物內容,試著學習大人說話的音調或是語氣,並出現與他人溝通的意圖,會發出嘰哩咕嚕的小孩外星語,或是搭配手勢和表情,如搖頭代表不要,揮手表示再見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