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坐月子,對於許多婦女而言,種種禁忌像是折磨般難熬,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中國人獨有的「坐月子」是中華文化流傳數千年的智慧,也是世世代代沿用的養生之道,關於中醫坐月子,其中的原理以及奧秘又是什麼?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中醫「坐月子」概念
所謂「坐月子」,是指婦女在生產後,生理和心理上的休息調養,大約是一個月的時間,女性因為懷孕、生產所帶來的種種影響,皆需要在坐月子期間得到完善的照顧。中醫針對婦女產後的不同階段,各有其調理的重點及項目,像是產後3天要喝生化湯、氣血的補充以及筋骨的復原等等,究竟中醫坐月子的依據和原理又是什麼呢?
坐月子二三事
在中醫的認知裡,「坐月子」有點類似女性月經週期的概念,必須依照不同階段的需求去做調整、修補。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婦科主任廖麗蘭說明,中醫理論認為,必須要消除子宮內部的瘀血才能滋養新血,尤其產後婦女身體較為虛弱,當氣血不足時,容易出現頭暈的情形,此時需要搭配益氣補血的補藥,加速子宮的血液循環。
另外在生理機制上,母體為了使生產過程更順利,產婦的筋骨、韌帶會比正常人來得鬆弛,導致產後婦女經常腰痠背痛、筋骨不適等症狀,因此也必須加強筋骨的修復。
坐月子4大階段
一般來說,在中醫坐月子的方式上,可以分為4個階段,下列將詳細解說每個階段的調理重點。
1.產後3~7天:主要是將產後子宮內的瘀血排淨,促進子宮的收縮,媽媽可以服用生化湯來排除惡露,去舊生新,讓子宮及早恢復機能。
2.產後7~14天:此階段的調理要點是幫助產婦滋養新血,像是服用四物湯。廖麗蘭中醫師補充,產後媽媽開始哺餵母乳,因此可以在補血的架構下,增添促進乳汁分泌的藥材。
3.產後14~20天:中醫認為婦女經歷生產後,身體失血過多也會造成氣虛,因此使用補血的藥材之外,還要再加上補氣功效的藥物,達到氣血雙補的作用,像是十全大補湯。
4.產後21~28天:進入坐月子的尾聲,可以在補氣補血的概念下,加強骨盆和筋骨的復原,讓原本因為懷孕而鬆弛的肌肉恢復彈性,可利用杜仲、續斷、骨碎補等補腎養筋骨的用藥。
調整體質好時機!
常聽人說月子做得好不好,不僅關係到產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也可能是影響未來身體好壞的關鍵。
廖麗蘭中醫師表示,產後婦女月子若是做得好,確實可以改變女性的體質也能降低未來病痛的發生,像是常見的過敏性疾病、頭暈貧血、腰痠背痛以及手腳冰冷等等,都能因此獲得良好的改善。
在中醫的認知裡,相當講究體質的概念,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所需要的營養和調理方式也會有所差異,因此唯有了解自己的體質狀況,才能正確的運用適合自身的藥材。
如何判讀體質
在中醫的領域裡,有許多可以做為判斷體質的方式,基本上可以區分為寒性體質和熱性體質,透過此原則下再分類出更具體的體質情況。關於寒性、熱性體質有哪些特性呢?
寒性體質
特徵:面色蒼白、手腳易冰冷、頭暈、口水淡且偏多、乾嘔、胃和下腹寒冷。
熱性體質
特徵:口乾舌燥、口苦、多汗、胸悶、容易煩躁不安、有便秘等現象。
食補+藥補
食補方面
產後婦女可以多補充蛋白質和肉類,在蔬菜水果的選擇上,應該盡量避免寒涼性的食物,廖麗蘭中醫師說明,懷孕時女性體質屬於燥熱型,生產後則會轉變為虛寒的體質,因此攝取過多寒冷食物,會造成產婦子宮虛寒。
常見寒涼性食材有:大白菜、白蘿蔔、瓜類、生菜沙拉等等,另外產婦若是有高血壓或過敏體質,也要避開食用容易引起病症的食物。
藥補方面
依照每個人體質的不同,進補的藥材及方式也會不一樣,廖麗蘭中醫師表示,不論在中藥的種類或是份量的拿捏上,都會因人而異而有所調整,中醫觀點講究人性化調整,不論是食補或藥補,運用的前提皆要依據體質的需求來做出合適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