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治這名患者的台北榮總精神部老年精神科醫師劉慕恩說,原以為老人是跌倒時意外劃傷手腕,但家屬透露,老人家常說「不想活了」,才發現老人企圖自殺,進一步做電腦斷層,發現患者腦部萎縮,磁振造影顯示腦部雙側大腦萎縮和海馬體萎縮,這是失智症導致老人家出現精神症狀、萌生自殺意念。在醫師給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一周後,夜間躁動、視幻覺改善,也沒有出現自傷行為,經一個月治療後順利出院。
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估算,台灣失智症與輕度認知障礙人口將近22萬人,占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8%。失智症患者除了認知功能退化影響生活外,臨床上也常見一些精神症狀,造成家屬照顧上極為費心費力。
劉慕恩說,失智症長者因為認知功能、判斷力、日常生活功能逐漸減退,腦部退化使衝動控制能力降低,情緒容易失控,且易出現自殺、自傷行為,門診約有3至4成處於失智症初期的長者,會出現妄想、幻聽等精神症狀,重度失智的長者則因行為能力退化較嚴重,反倒不會有自殺行為。
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袁瑋表示,老年人出現自殺行為,經診斷後發現是失智症的情況很常見,因為腦部逐漸退化後,製造多巴胺等「快樂因子」的功能退化,容易出現憂鬱情緒,或因失智症狀產生挫折感,衝動之下可能就會有自傷行為。
袁瑋說,老年自殺行為還有其他危險因子,如男性、獨居、喪偶的鰥寡、疾病、經濟條件差等,生活上缺乏支持系統,讓長者萌生「不如死去」的想法,若再加上情緒催化,可能就出現自殺等衝動行為,家屬應多觀察老人家的情緒變化,以便早期求醫,避免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