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掌仙子可以健康成長嗎?

        知名作家吳淡如懷孕29週,緊急剖腹產後雙胞胎保住一個女嬰,重910公克。以目前的新生兒照護技術,一段時間後應是可讓女嬰平安出院。但不禁讓人心中有疑問,出生體重這麼輕的孩子,後續的可能問題是甚麼?會不會影響後來的成長?

         在臨床上看到的體重過低的嬰兒,可分成子宮內生長遲緩(IUGR: 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出生低體重兒(SGA: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或是出生體重極低兒(VLBW: Very low birth weight). 這些分類可能重複,也未必是不足月早產。

        子宮內生長遲緩的定義顧名思義即為在子宮內,以超音波鑑定頭骨到腳的長度低於一般胎兒,即定義為子宮內生長遲緩。大多出生時體重過輕,未必會早產。

        出生低體重兒的定義是出生體重或生常低於同周數的新生兒第三百分位以下。參考值出處: 謝武勳 2006 (Acta Paed.) 。以吳淡如小姐的女兒來說,29910克在同周數的嬰兒來講在第七百分位左右,臨床上不算病態的輕但是還是算是偏小。

        而出生體重極低兒則是不論出生周數出生體重在1500克以下。吳淡如小姐的女兒屬於此類型。雙胞胎或多胞胎在出生體重上也容易偏輕,故在試管嬰兒療程中,以單或雙胞胎為目標。

出生體重過輕的嬰兒及兒童的照護

        出生體重過輕的嬰兒大多在出生後半年內趕上一般嬰兒的體重,兩年內八成兒童與一般孩子無異。出生體重過輕的嬰兒初期照護的重點在於維持神經系統及重要器官的正常發育,在達到正常體重並無嚴重併發症而且可以正常進食後,新生的寶寶就可以回家。除定時回診,不需特別的照顧。

        但根據近年的文獻,出生體重過輕的嬰兒在成人之後的BMI(體重/身高的平方)偏高,代謝症候群的比例也偏高,讓臨床醫師正視到出生體重過輕的嬰兒後續的照護,進一步研究這些曾經出生過輕但成年過胖的成長過程跟體脂肪比例,赫然發現出生體重過輕的嬰兒快速趕上的體重大多是脂肪,而非正常的肌肉與脂肪比例。過高的脂肪比也讓這些孩子在後續的人生中胖的快,如果又沒有適時抽高的話,過高的脂肪比例變成身體的負擔跟代謝症候群的危機。

        因此,新生兒科醫師檢討了新生兒科加護病房管灌餵食的比例,而且不以體重為唯一指標。可能是因為腸胃吸收功能未發育完全,出生低體重孩子的食慾在兒童初期通常不佳,法國的醫師也發現,在這種情況下,出生低體重兒的家長的餵食習慣偏向高熱量食物,或是縱容孩子偏食的比率較高。在台灣也發生過不少到小學仍然過矮的孩子,因為過矮被學校護士轉診後,被發現有嚴重的偏食習慣。這些高熱量或偏食的飲食不只讓兒童的體脂肪偏高,性早熟的比例也比較高,相對來講身高也較低。

        所以在出生體重過輕的孩子平安回家後,還是要維持健康飲食跟定時回診,在與醫療人員的合作下,大部分孩子還是可以正常發育健康成長的。

 

 

參考文獻: 2008 ESPE abstract, 2007 Consensus statement: SGA (JCEM), 2004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