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武山的終生志工「楊天攢」

在前往拜訪楊天攢之前,我心中想像,有如此戰績的人提起登山,必是滔滔不絕,實則不然。更難想像,看似外表堅毅瘦削,竟曾被肥胖、三高等問題所威脅。拜訪完後才清楚了解,或許理性、執著而內歛的個性,是讓他多次在山中化險為夷的重要原因,同時為自己的人生寫下精采扉頁。
 
提到屏東笠頂興平山友協會名譽理事長楊天攢,許多登山界的人都不陌生,並為他輝煌的紀錄及對於山林的貢獻,同表讚揚,對於投身山林,楊天攢緩緩道來。他曾任職於中華電信,民國八十三年因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不得不重視運動,經朋友建議之下,接觸登山。居住於鳳山的他,從柴山和屏東笠頂山開始入門,當時體重重達七十六公斤,在短短一年內,減了十六公斤,健康問題亦獲得明顯改善,加上這期間和山友們的愉快回憶,讓楊天攢從此一頭栽入登山的世界,同時戒除了二十餘年的菸癮。
 
在民國八十三年時,首登他的第一座百岳──北大武山,想到一路攀登辛苦,鐵杉形態遒勁優美,層巒山顛近在眼前,標高三千零九十的峰頂,一腳踩在屏東,一腳站在臺東,感覺極為奇妙,楊天攢忍不住激動地掉下淚來,在往後的登山歲月裡,對北大武山特別鍾情。民國八十八年達到攻頂百次的紀錄,九十一年登頂二百次,九十三年登頂三百次,九十五年登頂四百次,九十六年登頂五百次,九十八登頂六百次,截至我拜訪為止,已是七百六十八次,幾乎每週至少有一次在北大武山區裡活動。
 
 
勤練太極登山法,輕鬆上山
 
「北大武山景致多變,氣象萬千,每回上山,都有完全不同的景象。而它是臺灣五嶽之一,是中央山脈南端的主脊,南臺灣重要的屏障;當颱風來臨時,阻擋了迎面而來的侵襲,既是水的故鄉,也是生態的基因庫,它好像一位母親,守護著高屏地區的土地以及一切生命。」言談之中,得以感受楊天攢對於北大武山深刻的喜愛和感動,也是他對北大武山情有獨鍾的原因。
 
凡攀登北大武山的山友都知道,「單攻」北大武山並非易事,從登山口或更遠的羊寮(舊泰武)起算,往返超過二十八公里,標高一千一百公尺到三角點,海拔落差近二千公尺,途中幾個路段連續上下起伏,要當天來回,難度甚高,一般山友都會安排兩到三天較為輕鬆,楊天攢卻能在工作之餘,或結友,或獨自上北大武,享受山中的寂靜。
 
他有如喝水、吃飯般容易的行動力,令人瞠目結舌,何以能如此輕鬆上山?「我曾向劉忠孝老師學習太極奉,發展『太極登山法』,」楊天攢說。「太極講求輕柔,使肺活量足,用於登山,藉力使力,身體不易受傷,行走更輕鬆。」
 
【完整內容請見《Life Plus熟年誌》 2014年2月號】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