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並不會對健康不利,反而退休後不參與活動才會危害健康,所以把退休當成一個「轉機」,在熟悉環境中重新學習,並且以積極、正向的心態迎接新生活。
事先規劃退休生活,失落感不上門
世人稱「鐵齒銅牙」、學識淵博、聰慧過人的清朝大學士紀曉嵐,曾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寫到「舉世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休」;意指人可以從職場上退休,但不能有從社會上退休的心態。
套用一句廣告詞:「我不能改變身分證上的年齡,但我可以改變心理年齡」。「退休」原本就是一樁事件、一種狀態,更是一個過程,通常發生在六十到六十五歲之間。作為一樁「事件」發生時,工作消失變成無業之身;作為一種「狀態」,象徵「功成身退」(除非因病提早退休或被強迫解雇);作為一個「過程」,它顯示是人生新的里程碑,由中年的「生產、創造」,進入老年的「無業、自由」。
要幸福就必須先造福,由於退休一般是「可預期的」,從退休到生命終止,平均至少還有一、二十年的光陰,所以在職場奮鬥的同時,就要有預先做好規劃、逐步實踐的「退休工程」,不僅可以帶來正面效果,在領「退休證書」時,能立即迎接另一段「新生命」誕生;反之,若無事先準備及規劃,退休將勢必成為一種「失落」的經驗,隨之而來的就是壓力、衝擊,可能會引起身心障礙。
增加滿足感,生活會趨於快樂
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艾力克森(Erikson)描述人生有八大階段,往往年輕時「樂在工作」,成年期中期(五十歲前)關心創造、生產以及對下一代的照顧提攜,此時對社會貢獻是極重要的。多數男性「成就感」符號占據生活中大部分時間,「職稱、頭銜」幾乎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意義,全心追求「自我實現」達到巔峰後,他們又會是如何?
最早研究老化的心理學者布勒(Bihler)在他所撰寫的「生命過程理論」中提出,依個人在逐漸老化過程中,是否能「得到滿足」成為心理調適的重要因素,這比生理性衰老、社交性不安全感、及失落感都更值得注意。心中「滿足感強」的長者會認為他目前的生活處於「收割期」,視為有獲得上帝所賜與的恩典;而「滿足感低」的長者,則認為自己一生惡運連連、無助、脫離社會,甚至離群索居。
改變愈少,適應退休狀況愈好
當有一天「頭銜」被拿掉了,「勳章」暗淡無光,這種滋味就好像被皇帝摘去頂戴花翎,推出午門斬了,整個人煩悶、生活無力感,連帶影響整個家庭及周遭親友。若不預先規劃未來退休生活,等待退休後無所事事,甚至發現沒有其他興趣或是可談心的朋友,焦慮、憂鬱、「怕死」的情緒逐漸在日常生活中出現,此時最容易產生「退休症候群」。
二○一二年十月十七日,華府郵報首頁報導在日本普遍流行一種現象,發生在老公退休之後長期待在家裡,引起婦女身心情緒障礙,就稱為「退休老公症候群」。
近半世紀以來,許多社會心理學家針對「高齡世紀」做相關研究報告,其中分享一個比較被大多數人接受、有綜合文化、環境等因素的「持續理論」,這個理論由Atchley學者所提出。
他強調退休前後,生活應該「連續而類似」,包括時間、活動及心態都儘量改變愈少;因為依照腦科學觀念,腦部運作常常採取「便宜行事」原則,熟悉度愈高者,愈容易「主動掌握」人生下半場。腦科學家也研究發現,退休後在熟悉環境中積極生活的長者,「腦部血流量」與持續工作的長者類似,而且比不積極生活的長者血流量更豐富。這證明退休並不會對健康不利,反而退休後不參與活動才會危害健康,所以把退休當成一個「轉機」,在熟悉環境中重新學習,並且以積極、正向的心態迎接新生活。
【攝影/陳美智、陳佩娟】
【撰文/王郁燕、李奕昀、廖偲妤】
【完整內容請見《Life Plus熟年誌》 2013年12月號】
【特別企劃】《熟年誌》年終回饋大放送goo.gl/MBQC5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