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憂鬱自殺 傾聽+陪伴是關鍵!
兩年間歷經母親與兒子雙雙在憂鬱症陰影中往生,本身同為「憂友」的麗娟,卻以正面態度轉化親人逝去的痛,自己接受團體輔導,同時致力於憂鬱症分享、推廣,更陸續考取心理諮商師、心研所。走過憂鬱風暴,她強調,親友真心的陪伴與傾聽,是避免憂鬱症患者走上自殺一途的最重要方式!
 
兩年前,麗娟患有憂鬱症的兒子,在發病時不慎墜樓身亡;隔一年的母親節前夕,有紅斑性狼瘡、共病憂鬱症、恐慌症的繼母,因為不想拖累子女而跳橋自殺。麗娟自述,喪子後半年,她藉由團隊輔導人員的陪伴,以兒子生前最愛的音樂,用歌聲走過喪子之痛,後來她考取心理諮商師、心研所,動力都來自於要為兒子與母親繼續活下去。
 
麗娟18歲時憂鬱症發作,到了30歲才診斷為憂鬱症,目前50歲的她持續用藥治療,並任憂鬱症講座、課程推廣老師;同時扮演憂友家屬與憂友兩種身分的她說,憂鬱症患者平時其實有求生意念,自殺念頭通常只是一瞬間,為避免憂友做出傷害生命的舉動,親友可在平時先詢問自殺念頭的可能原因、有自殺念頭時會先告知的對象,以及會採取哪些行動,以利意外發生的即時應變。
 
根據肯愛社會服務協會與台灣大哥大基金會合作,針對359位憂鬱症病友、其同事、朋友、伴侶及家人的調查顯示,5成受訪者擔心親友有憂鬱傾向時,表示自殺意念與行動;然而約3成受訪者擔心自己關心卻不知該如何表達、怕自己對待憂友不耐煩、口氣不好。
 
精神科醫師吳佳璇呼籲,面對憂友,「陪伴」是重要關鍵,若不知如何表達,就單純傾聽,保持規律的陪伴時間,讓他們有所期待;說話時切忌批評或反對他們的言語,如「你想太多、沒那麼嚴重」都不適切,應釋放出「我需要你、我擔心你」的訊息,讓他們感受自己被重視、被需要,降低放棄生命的可能。
 
除了陪伴,身邊親友可尋求專業人士,評估憂友自殺的風險性;吳佳璇提醒,若發現憂友情緒起伏相當不穩,就必須即時打電話至相關單位求援。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