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術後恢復快 關節開刀不再可怕

醫學統計一個人平均一年活動膝關節約一百萬次,平均一天活動兩、三千次,因為頻繁使用、年紀增長,膝關節表面軟骨也逐漸磨損。在台灣,人口老化現象與日俱增,膝關節退化是致使老年人行動困難的五大原因之一,除了日常生活上因寸步難行帶來的不便外,無形間也會增加跌倒的風險因子,造成難以想象的傷害。

膝關節主要由硬骨、軟骨與韌帶所構成,是人體最大的關節,可分成內外兩側及前側三個關節面。當關節面軟骨過度磨損受傷,就無法如正常人行動自如。骨關節炎為一種關節軟骨受到破壞的疾病,是一種進行性關節軟骨退化和造成軟骨下骨質增生,此種疾病會隨著時間緩慢進行造成病人膝關節的疼痛、僵硬與關節變形。

年齡老化、肥胖或長期過度使用等是造成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原因,常見症狀有疼痛、腫脹,上下樓梯困難、無法蹲下、走路走不遠、膝關節變形等,嚴重者需以拐杖甚至輪椅代步、關節僵硬、活動受限、痛疼致無法入眠。治療方式常使用非類固醇抗炎藥物、局部熱敷或冷敷、護膝保護及復健運動,以減輕炎症及疼痛不適症狀。當因疼痛厲害、膝關節嚴重變形且影響活動功能時,可進行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來改善症狀及膝關節功能。

目前最新骨科微創技術可以儘量保留病人自體組織的觀念,進行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或全膝人工關節,微創手術皮膚傷口可減至6公分,在對肌肉或肌腱最小的傷害的情形下,將退化的骨頭或軟骨切除後,置入新的人工膝關節。6公分微創傷口即使對歐美醫師也是難以克服的小,少了膝關節週邊肌肉的破壞,病人術後傷口的疼痛很輕微,恢復快速不需要太長時間的復健,目前95%以上的術後病人都可以達到手術隔日即可開始下床走路,術後約40小時即可不用任何助行器行走,並且可上下樓梯。手術後膝關節的活動角度良好,病人經過短時間的復健後甚至可以蹲、跪, 由於病人恢復快速早早便能自理生活,也減輕了家人的照顧負擔。而傳統的全膝人工關節手術傷口長逹12~20公分,造成膝關節週邊肌肉大大破壞,病人術後因嚴重疼痛而臥床無法配合復健,需到3個月的漫長復健,才能勉強擺脫助行器或柺杖行走,因此造成普遍病人會懼怕傳統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而不敢面對治療,對於這樣的病人,微創人工膝關節手術是一個較新較好的選擇。目前承安醫院林洋德醫師已完成4000例微創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即使在歐美也是罕見的成綪。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