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肝癌復發 找到肇禍基因

【肝炎報導】

 

文章資料來源:轉載自2010年6月4日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 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研究發現,肝癌患者因Twist和Snail基因過度表現造成轉移和復發,要研發更有效的肝癌標靶藥物,可從抑制這兩種基因的分子表現著手。

肝癌是台灣男性癌症死因第一位,及女性癌症死因第二位,而慢性B型與C型肝炎是造成肝癌主因,在台灣,以慢性B肝病毒感染居多,而B肝病毒高量複製,則是引起持續肝炎與肝癌原因。

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吳肇卿說,肝癌治療是以切除腫瘤和肝臟移植等手術為根治方法,但仍有患者會復發,過去對腫瘤復發機轉不甚清楚,但2年內稱為早期復發,也就是由原來腫瘤轉移;2年後為晚期復發,腫瘤與原本的腫瘤株不同,可說發生第二次肝癌。

人體的Twist和Snail基因,原是用來促成發育或修補傷口的基因,但北榮追蹤123個肝癌患者後發現,肝癌患者若這兩種基因過度表現,很可能造成表皮細胞間質化,同時又分泌間質酵素,使原本排列規則的腫瘤細胞易於轉移,這是肝癌容易復發的主因,此發現已登上權威期刊「肝臟學」(Hepatology)。

目前在肺癌及乳癌治療,可針對患者基因受體,選擇適合標靶藥物治療,延長患者存活;肝癌雖有一種標靶藥物,但只能延長存活2到3個月,在瞭解Twist和 Snail基因機轉後,標靶藥物可從抑制這兩種基因者手。

另外,針對肝癌晚期復發,北榮的研究也發現,肝癌病人術前血液如有高病毒濃度或較嚴重的發炎,則較易有肝癌晚期復發。

北榮已與林口長庚、高雄長庚、成大、高雄榮總等10多家醫學中心合作臨床試驗,預計將收400多名接受射頻燒灼術的肝癌患者,術後給予3年貝樂克、干安能和干適能等抗病毒藥物治療,以評估能否減少復發率。

【2010/06/04 聯合報】@ http://udn.com/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