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兒便秘不再難「解」!

排便頻率的減少,並不是唯一檢測便秘的標準;事實上,小兒是否便秘應從很多地方觀察起,例如排便次數明顯地比平日「規則性」的排便次數少、糞便質地變硬造成解便困難、甚至解便使肛門口裂傷、疼痛和流血等。若發現小兒出現便秘情況,那父母就得趕緊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原因篇‧我家小兒便秘了!

「醫師~我寶寶已經好幾天沒有便便了,請問是便秘嗎?」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盧英仁解釋,幼兒只要一週內大便少於三次,或連續三天都沒有排便就可算是便秘;但仍須視年齡、飲食和日常活動而定。有些孩子可能三、四天才排便一次甚至一週僅解便一次,但是排便時不困難、排便量足夠且糞便也不太硬,這樣的情況其實就不算是便秘。

至於評估一個長期便秘的小病人,特別是新生兒時期胎便解出的時間,必須先仔細詢問病史、觀察嬰兒時期的排便狀況及體重增加是否理想;此外,幼兒的身體檢查須注意有無肛裂、指診時肛門之壓力、以及脊椎腰薦部有無外觀上異常。

第一類‧功能性便秘
長期便秘的因素多,比較輕微且好處理的類型來自平日生活習慣造成的原因。盧英仁醫師表示,現代飲食精緻化,相對影響孩子均衡飲食的發展;或是家長本身也沒提醒孩子養成固定排便時間,這些習慣都會慢慢造成便秘的現象。以下概述之:

飲食不當
寶寶吃的食物偏重高蛋白食物會缺乏碳水化合物、水分攝取不夠易有硬便、低纖維食物或飲食量太少無法成便等,皆為造成便秘的基礎。

抗拒心理
有些過於保護的爸比媽咪很擔心小寶貝的排便情況,只要小朋友一天沒有排便,就會覺得非常焦慮、甚至催促孩子快點去蹲廁所。這樣太過強調排便行為,會造成孩子的反抗心理;或是幼兒本身對上廁所這件事排斥,也是造成孩子便秘的主因。

排便訓練差
有的孩子因為貪玩,沒有在便意出現時解大便,就會造成硬便;而硬便不只難解,還會造成肛裂情形;久而久之孩子會因為怕痛而忍住大便,惡性循環導致大便更乾硬並加重便秘情形。

第二類‧非功能性便秘
此類便秘通常來自於疾病連帶影響的問題,較常見的疾病有:神經肌肉疾病、甲狀腺機能低下、先天性巨腸症、脫水、腹肌異常、腦性麻痺等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先天性巨結腸症」造成的便秘,爸比媽咪要特別的帶去治療;畢竟此病很容易引發細菌在大腸內滋生,造成毒性巨結腸症引發腸穿孔及敗血症,甚至死亡。只要新生兒時期胎便沒有在正確時間內解出,而後又經常便秘腹脹及體重增加不理想,就會懷疑是否罹患先天性巨結腸症。

盧英仁醫師表示,小兒若患有此類便秘情況,必要時可以安排進一步檢查,包括:腹部X光片、腹部超音波、下消化道攝影、肛門黏膜切片檢查以及測量肛門直腸之壓力反射等項目。

臨床常見便秘4現象
影響排便次數及糞便硬度的因素很多,但若真正成為「便秘」問題,則有些現象可循。盧英仁醫師提供以下的常見臨床症狀,是爸比媽咪可用來檢視小兒是否有便秘的徵狀:

腹脹、腹痛
小兒會有腹痛和腹脹的現象,只是排便後此現象可以稍微緩解,但不久症狀仍會再度復發。

食慾不振
因為長期便秘造成體內的宿便堆積過多,不太容易有飢餓感;通常經由治療後,食慾及體重會有明顯改善。此外,長期便秘會造成焦慮的症狀,對病童及家屬皆會造成精神及情緒上的不良影響。

合併泌尿疾病
長期便秘的幼兒會約有3成合併遺尿,1成會有泌尿道感染;經由醫師的正確治療後,6~9成不再遺尿且大多數的泌尿道感染也不會再復發。

產生肛裂
便秘的糞便過硬會使得排便後肛門口裂傷,造成血絲沾在大便外面或尿布上;由於肛門裂傷後的排便更加疼痛,幼兒會因此更加畏懼大便,造成嚴重便秘的惡性循環。

此外,便秘過久的糞便會在直腸變成糞石,糞水會從糞石旁往下滲而弄髒內褲;爸比媽咪常誤以為幼兒是拉肚子而給予止瀉藥,此舉反而加重便秘問題。

保健篇‧小兒便祕如何解?
便秘雖是小問題但卻常常困擾著幼兒與爸比媽咪,亦是兒科最常見的問題之一;當小兒便秘造成肛裂疼痛並產生對解便的恐懼,會讓爸比媽咪既心疼又擔心。至於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小兒養成平日解便的習慣,或是飲食上如何調整;以下就是盧英仁醫師給家長們的建議。

方法1‧養成定時解便習慣  
人都會有習慣性,排便如果可以變成一種習慣,那麼就可以讓便便順利輕鬆的在「固定時間」出現;即使一開始固定排便情況不見得順利,爸比媽咪仍必須幫助孩子養成規律地坐馬桶習慣。

準備輔助工具
每天相同時間先為孩子準備好腳凳,使孩子舒適地坐在馬桶上;就算孩子未強烈感覺到要排便,還是要坐在馬桶上約10分鐘;但是切記不應強迫排便而造成孩子的反感心理,大多數孩子必須到約4歲左右才學會如何控制排便。

理解抗拒心理
如果孩子對上廁所這事兒感到異常的反感,爸比媽咪可得耐心問問其原因為何,否則會漸漸形成便秘現象。造成小兒想要抑制便意,可能是馬桶不乾淨或過髒、上廁所時的隱密性不夠等原因,爸比媽咪應先了解問題再尋求解決的方法。

方法2‧改進飲食習慣
爸比媽咪應以「健康均衡飲食」為基礎,讓小兒攝取足夠的熱量及各種營養素。此外,循序漸進地給予膳食纖維可使糞便的體積和重量增加,藉以刺激腸道的蠕動並吸收水分,如此一來糞便就會軟化讓排便通暢。

大量喝水
鼓勵孩子喝大量的水,不僅維持身體健康,而且足量的膳食纖維也必須有足夠的水才能順利排出,否則極易轉而成硬便造成便秘。

攝食多彩蔬果
平日的飲食可選用小兒喜歡的蔬菜,如玉米、馬鈴薯、甜豌豆、四季豆、蘿蔔、大黃瓜等入菜,再逐步和逐量地混合氣味較強的蔬菜如:花椰菜、甘藍菜、青椒等,在菜餚中多份蔬菜並減少肉類;烹飪上可做各式肉丸、水餃、餛飩、燒賣等外觀類型。

此外,攝取新鮮水果不僅可增加纖維量亦可攝取到許多維他命C;爸比媽咪可將水果作成果菜汁、布丁、果凍等討喜的點心,以增加孩子對水果的接受性和興趣。

方法3‧保持好心情
想要正常的排便,規律而健康的生活作息不能少,過大的壓力也會造成解便不順;爸比媽咪可多帶孩子到戶外運動,讓身體健康運作也可以放鬆心情。

按摩肚子
除了養成每天上廁所的習慣外,若已有便秘狀況的小兒,爸比媽咪可試著順時針(以肚臍為中心)按摩其腹部;針對嬰幼兒,則可利用肛溫計或手指輕輕刺激肛門,增強排便感。

勿濫用藥物
針對幼兒的便秘情況,醫師會開立一些藥物來協助正常排便,爸比媽咪比須配合醫囑用藥;盧英仁醫師表示會儘量開以口服為主,避免使用灌腸造成小兒畏懼心理。而服藥時間的長短則視小兒實際便秘情況而定,一般需要讓直腸的排便反射及大腸蠕動恢復正常才可考慮停藥。

資訊站

需盡快求診的小兒便秘
針對孩子的便秘問題求診前,爸比媽咪可先備妥小兒一週左右的排便症狀表和飲食內容;紀錄排便頻率和疼痛的情形,讓醫師可做出更準確的診斷。倘若孩子已有以下2現象,就應盡快就醫:
1‧無不良排便習慣和飲食習慣,卻仍無法解決硬便問題。
2‧糞便中有血、擦拭的衛生紙上有血或是糞便會不自主地流溢出來。

採訪撰文:蘊晨
諮詢: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盧英仁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