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摳耳、不理人留意中耳炎

     中耳炎的感染率高,復發機率也高。對孩童來說,它是常見的疾病,卻也容易被爸媽所忽略。一位6歲的個案因為錯失治療的黃金期,讓病情拖延了兩年,最後竟然造成中度聽力障礙,不可不慎。

     一位六歲的小妹妹,平時電視機都開得很大聲,媽媽反應叫她時她都不回應,以為她不愛理人,所以不以為意。一次,天氣變冷,晚上睡覺時,媽媽關心她問道:「你會冷嗎?」只見她仍就沒有回應。當再問她一次時,她把頭湊到媽媽嘴邊聆聽。看到這個舉動,媽媽還沒察覺異常,只是開玩笑地說:「你耳朵有問題呀?」

長期沒有發現罹患中耳炎
     平時上鋼琴課,老師也反應她怎麼講都講不聽;也很少回話。比起活潑好動的3歲妹妹來說,姐姐顯得特別安靜。

     媽媽表示,過去,姐姐因為反覆感冒,曾吃一些抗生素做治療,不過都沒有發現罹患中耳炎。直到後來到大醫院就醫,才檢查出中耳積水,且病史長達兩年之久,積液都沒有消退,造成中度聽障,最後需要動手術裝通氣管加以治療。

醫師小叮嚀:
     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盧英仁醫師表示,中耳炎對6歲以下的孩童來說,是好發的疾病,由於幼兒的耳咽管比成人還短而且水平,所以感冒時,容易讓細菌或病毒侵入耳咽管,引發中耳炎。

留意孩童舉動 慎防中耳炎
     根據統計,絕大多數的孩童,在3歲以前至少會感染一次急性中耳炎。再細究細菌性中耳炎則有65%是由肺炎鏈球菌,和不分型的嗜血桿菌所引起。孩童年紀小,當罹患中耳炎時多半不會表達,爸媽照護時便容易忽略一些細節。盧英仁醫師指出,一旦孩童出現哭鬧不安、或摳耳朵的舉動時,就要提高警覺。若伴隨高燒不退,或是平時對於爸媽的喊叫沒有特別反應,有可能是中耳炎的跡象,應積極就醫診治。

拖延病情 出現聽力和學習障礙
     當孩童發生中耳炎,很多爸媽會與一般感冒症狀混淆,若長時間置之不理,有可能造成慢性耳部反覆感染、內耳發炎等症狀;還有可能造成鼓膜穿孔等併發症,不可不慎。盧英仁醫師強調,像上述個案的小妹妹,中耳炎反覆發作下,中耳積液未排出,讓病情拖到兩年以上,造成中度聽力障礙,甚至影響學習能力,都是後遺症。

     一般來說,急性中耳炎若沒有高燒,僅有耳膜微紅或稍有積水時,通常積水在三個月內會自行吸收,就能恢復正常。唯有孩童出現高燒不退、耳朵疼痛、內耳化膿或充血等情況,這時就需要使用抗生素做治療。

     不過個案因為耳朵發炎且内部嚴重積膿,使用抗生素做治療無法發揮適時的功效,要引流出膿液,裝通氣管手術是較好的方式。
想要預防中耳炎,除了平時照護上多留意寶寶釋出的警訊外,接種中耳炎肺炎鏈球菌疫苗,也是預防方法之一。如此一來,才能讓孩童多一份健康保障。

如何幫寶寶擺脫惱人的中耳炎?
     中耳炎在已發展國家,是最常導致嬰幼兒生病到診所就醫,以及使用抗生素的疾病,超過80%的小朋友在3歲以前至少會感染一次急性中耳炎,而40%病患在7歲前將有大於6次的復發機會,幼兒中耳炎發生率相當高,如何有效預防,是家長們需要迫切了解的課題。

3歲以下幼兒八成得過中耳炎
     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盧英仁醫師表示,相較於成人,幼兒的耳咽管比較短而且水平,所以容易在感冒之後讓細菌或病毒侵入耳咽管,進而造成中耳炎。6歲以下孩童是中耳炎的好發族群,而有高達80%的幼兒,在3歲以前至少會得過一次中耳炎,比例相當高。

     嬰幼兒罹患中耳炎,多半不會表達,所以多以哭鬧不安、摳耳朵做為表現,家長只覺得寶寶有些怪,可能要在症狀較嚴重或合併出現發燒時才會就醫。盧英仁醫師表示,當孩子出現高燒不退、哭鬧不安,經常摳耳朵,較大小孩會抱怨耳朵痛、耳鳴或聽不清楚,或對家長的喊叫沒有明顯反應時,就應該積極就醫治療。

嚴重中耳炎,影響孩子學習成效和社會發展
     幼兒罹患中耳炎,嚴重可能造成鼓膜穿孔、慢性耳部反覆感染、腦膜炎、乳突炎、內耳發炎、頭骨內膿瘍或囊腫等併發症。如果耳內有嚴重化膿,並傷害到耳內神經,有可能造成漸進、永久性聽力喪失,尤其很厲害的化膿加上未持續治療,讓膿液排出,更容易留下無法挽救的後遺症。

     孩子一旦聽力受損,將造成學習困難、學業成績不良、EQ變差以及社會發展不健全等負面影響,家長不可掉以輕心,而醫師檢查發現耳內化膿,也多會進一步安排做聽力檢測,確定聽力是否受損。

小朋友得到中耳炎,一定要吃抗生素?
     中耳炎在急性期如果沒有高燒,只是耳膜稍微紅,或中耳稍有積水,這種程度的中耳炎造成的耳內積水,多半會在三個月內自行吸收恢復正常,所以不需要特別服用抗生素。只有在出現持續高燒不退、耳膜混濁並隆起、耳朵疼痛、耳內化膿或充血等症狀,才會使用到抗生素。

     假如因為發炎使得耳朵內部嚴重積膿,服用或施打抗生素也可能沒辦法讓藥物進入而發揮作用,如果小朋友仍然持續高燒不退這時候就要在耳膜上切一個洞,讓膿液順利流出。

     寶寶出生6~9個月後來自母體的抗體消失後,會比較容易生病,而每次遭到一種病毒感染,就會得到一種抗體,所以病毒感染後發生中耳炎也是  很常見的,不一定非得每次都要進行藥物治療,甚至服用抗生素。

抗藥性問題勿輕忽
     根據統計發現,中耳炎的致病菌七成以上是細菌,三成是病毒。細菌當中有40%是肺炎鏈球菌,25%是不分型流感嗜血桿菌。

     針對肺炎鏈球菌這部分,國內至少七成以上有對盤尼西林出現抗藥性,很多是因為家長過於緊張,加上遇到用藥積極的醫師,只要發現病童耳朵稍微紅,就開給安滅菌等強效抗生素,如果症狀輕微就吃這種抗生素,次數太頻繁,可能會對於效果最強的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問題,將來
一旦出現多重抗藥性,恐怕導致無抗生素能用的後果。

     罹患中耳炎必須使用抗生素時,至少要持續服用7~10天的抗生素,家長帶小朋友就醫,必須問清楚是否有開給抗生素,如果有,務必遵照醫師指示完成一個療程,才能徹底消滅細菌,否則孩子很容易一再感染發作,此外,確實用藥也能減少抗藥性發生的機會。

中耳炎肺炎鏈球菌疫苗,預防中耳炎的最直接方法
     接種中耳炎肺炎鏈球菌疫苗,是預防中耳炎最直接的方法,中耳炎致病菌大部分是肺炎鏈球菌和不分型流感嗜血桿菌,而十價疫苗的設計就包含這兩種致病菌的病原體,對整體急性中耳炎有很好的預防效果。

     統計發現,十價疫苗對10種血清型肺炎鏈球菌所引起的中耳炎的預防效果可達57.6%;針對不分型流感嗜血桿菌所引起的中耳炎,有35.3%的預防成效,這項預防作用是七價、十三價疫苗所沒有的;而對於任何病因所產生的中耳炎,十價疫苗可達到33.6%的預防成效,七價疫苗則只有6%。

     中耳炎肺炎鏈球菌疫苗保護效果可持續5~10年,建議寶寶出生6周後便可開始施打,共需施打四劑;7到11個月開始施打則要施打三劑;1到2歲以內施打,共要打二劑;已超過2歲,則只需施打一劑。

     只要及早讓寶寶施打中耳炎肺炎鏈球菌疫苗,就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力,減少抗生素的使用以及後遺症的發生,對下一代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資料來源:2011年七月份嬰兒與母親雜誌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