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大腸癌發生率居所有癌症之冠,衛生署表示,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早期發現,檢查出糞便潛血的民眾,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2人就有1人確診為大腸癌。

衛生署國健局癌症防治組科長賈淑麗表示,50到69歲的民眾,每2年可免費做糞便潛血檢查,若是發現糞便潛血,會再轉介做大腸鏡等檢查,若僅發現大腸息肉,切除可預防大腸癌,若檢查出大腸癌,應接受治療,避免延誤病情。

國健局資料顯示,去年共103萬人接受大腸癌糞便篩檢,有7萬人糞便潛血,其中有六成五完成大腸鏡等進一步檢查,總計有2萬3700人檢出大腸息肉,2001人罹患大腸癌,但三成五檢出有糞便潛血者未接受複檢。

腸道息肉分為三種,包含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以及發炎性息肉。林口長庚醫院大腸直腸胃科主治醫師謝寶秀說,增生性和發炎性息肉多沒有罹癌風險,但腺瘤性息肉惡化成大腸癌的機率高。增生性息肉好發年輕族群;發炎性息肉則與頻繁腹瀉導致腸道慢性發炎有關。

大腸癌致病成因多元,謝寶秀表示,腺瘤性息肉主要是腸子黏膜突變造成,50歲以上、家中兩代中有超過3位大腸癌患者、多肉少蔬果的飲食方式,都是危險因子。

早期發現、治療可增加大腸癌存活率,謝寶秀說,大腸癌早期無症狀,多透過篩檢發現,50歲以上民眾可利用國健局提供的免費糞便潛血篩檢,第一期大腸癌存活率高達九成,若出現血便、腹部不適等症狀,多半已較為後期。

國健局長邱淑媞提醒,經常攝取油炸、醃漬、燒烤類及肉類加工品,會增加大腸癌風險,建議飲食應掌握「多吃蔬菜、少吃肉,烹調方式以汆燙、水煮為主」的原則,並規律運動,定期做大腸癌篩檢。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