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每日飲食有進就有出,大腸直腸是消化道的末端,主要功能是藉由水分的重新吸收讓糞便成形,並藉蠕動幫助糞便排出,在人體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卻也常忽略了它的重要性。

通常大腸直腸癌是指大腸直腸腺癌,因腸黏膜細胞突然不受控制地增生。細胞變得奇形怪狀、不規則排列,並侵犯周邊組織,甚至向身體各處轉移,造成腸道出血、阻塞,致耗盡正常組織。

大腸直腸癌一般而言從40至45歲開始隨年紀增加而增加。但近年來,年輕的病例有增加趨勢,男女發生率差不多。

一般認為,大腸直腸癌分佈隨地區與飲食習慣有密切的關係,尤其大量食用肉類、動物性脂肪、蛋白質、精碾的穀類,及較少攝取纖維素的族群與地區較易產生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在已開發、工業化的地區較高,年發生率約10萬分之40至60,呼籲50至69歲的民眾應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

直腸癌因接近肛門,早期的症狀為血便、裡急後重、排便習性改變與大便變細等症狀;降結腸因腸道腔管較細,糞便較為成形,且腫瘤常為浸潤緊縮型,較易引起腸阻塞;升結腸及盲腸則因腔徑大,癌瘤多為突出膨大或花椰菜狀,且糞便多為流體,其癌瘤常生長到很大才因缺鐵性貧血、腹部脹氣、腹痛、體重減輕等症狀被發現。

在台灣地區大腸直腸癌造成腸阻塞後,才被發現罹癌的比率並不低。

大腸直腸癌的篩檢

大腸鏡檢查的效果最好,但須至醫院安排大腸鏡檢查,也必須事先進行清腸準備,較費時,成本較高。
糞便潛血檢查也有很好的篩檢效果,根據歐美大規模的研究顯示,以糞便潛血篩檢大腸直腸癌確實可以降低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現在國民健康局也鼓勵民眾踴躍做糞便潛血的篩檢,凡是超過50歲的民眾,記得每2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

大腸直腸癌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若檢查結果呈陽性反應者務必要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因為糞便潛血檢查呈現陽性者在大腸鏡檢查時,分別有三至四成會發現腺瘤性息肉,或3%到5%為惡性腫瘤的機率。(作者為嘉義基督教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