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60歲的林姓男子,夏暑入田耕作,突然中風昏迷入院,經醫院緊急搶救後幸運挽回寶貴性命,卻造成行動不便的後遺症。患者進一步檢查,發現中風是因罹患心房顫動(AF)引發血栓造成,但為時已晚,無法挽救殘疾的發生。
心房顫動在台灣的盛行率為1%~1.5%,約為15萬至20萬人,患者會不時感到心跳過快,產生心悸不適感,由於心房內血液流動較慢,易凝固停滯形成血塊,若隨血管流至腦部或其他部位,則可能造成血栓引發中風。心房顫動患者中風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由於心跳頻率異常不易發現,因此有許多人像前述林姓男子一樣,直至中風才發現罹患心房顫動,大多已經情況危急,需要仰賴緊急治療。
目前醫界透過心房顫動中風風險量表(CHADS2)來簡易評斷中風風險,若有心衰竭、高血壓、75歲以上、糖尿病各為1分,有中風史/暫時性腦缺血則為2分,若加總分數大於或等於2分,則需服用抗凝血藥物預防中風。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教授江晨恩說明,傳統抗凝血藥物Warfarin有許多飲食與藥物會影響藥效,使用上不便,因此在成大醫院統計中,有16%心房顫動患者應用藥預防卻未用,其中也僅有10%患者能將抗凝血效果監控在正常範圍之間。
心房顫動會導致出血性及缺血性中風,而缺血性中風比例高達92%,往往會導致嚴重殘疾及較差的預後。江晨恩解釋,過去抗凝血藥物Warfarin可降低缺血性中風風險,但卻會增加出血性中風,而隨醫學進步,新型抗凝血藥物Dabigatran的出現,可望為預防缺血性及出血性中風增加一項新的治療選擇。
健保局於今年6月份正式通過Dabigatran給付,嘉惠心房顫動患者。江晨恩說明,依據美國FDA於6月份發表資料,明確指出Dabigatran在減少出血性及缺血性中風風險皆優於Warfarin,將是近五十年來國際醫界最大進展與突破。由於Dabigatran再降低中風機率達76%,也是目前唯一預防缺血性中風藥物,江晨恩樂觀預期Dabigatran通過給付後,民眾接受度提高,醫師用藥也會更有信心。
醫師提醒,50歲以上民眾,建議每日自行量測脈博並加以記錄,若發現心跳次數異常應儘速就醫,進行心電圖檢查,確認是否有心房顫動。患者必須遵照醫囑服用抗凝血藥物,降低中風機率,若不幸發生意外事故時,應詳實告知病史及目前用藥,避免引起大量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