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崇/口述,劉惠敏/整理】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簡稱CLL),好發於六、七十歲銀髮族,且國內病例逐年上升、有年輕化趨勢。不過不少老人家出現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反覆發燒、夜間盜汗等症狀時,常被認為是衰老症狀而輕視診斷、延誤治療,白白冤枉地臥床、無力。
 
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血液病學會理事王銘崇說,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是是一種淋巴細胞癌化、且異常增生的惡性淋巴腫瘤。台灣已名列高齡化社會,平均壽命八十歲,不過健康餘命七十一歲左右,「也就是不少長輩七十二歲開始生病」。先前有一個病人出現疲乏、無力等症狀,但拖了四年、孫子出生,卻連抱孫子去公園都不行,治療後可以好好陪現在去帶幼稚園孫子到公園玩。
 
白血病的分類
 
白血病其實分四大類,急性骨髓性、急性淋巴性、慢性骨髓性、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不少人與敗血症、血友病混淆。

白血病的主要分類
白血病主要分為四類
  慢性(主要來自於成熟細胞的癌變 病程一般發展緩慢,過很多年才會出現問題) 急性(原始的、不成熟的細胞出現癌變,病程發展快速,患者須積極治療,否則短期內會出現問題)
淋巴性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骨髓性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於小孩子,百分之九十治療後即可痊癒。若是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在成人,往往治療效果就差。王銘崇舉例,不少戲劇要讓女主角活不下去的血癌,主要是成人的急性白血病。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好發六十歲,慢性骨髓性好發三、四十歲,但十幾歲、八十歲也都有,而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主要在六十六歲,年齡持續下降,在台灣一年約有兩百新增病例。
 
由於歐美發生率高,多台灣十倍的美國人口,一年新發病例約一萬四千多,  比亞洲高出許多,也因此近年有效治療新藥陸續出現。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簡稱CLL)症狀
  

最常見的症狀,「是沒有症狀」,王銘崇說,通常需要健康檢查中的血液檢查發現。
 
主要常見的七大症狀,包括不明原因的體重減低(半年內下降一成以上)、 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夜間盜汗(流汗到要換衣服),主要是因為癌細胞異常增生、人體身體代謝率增加消耗熱量。
 
其他症狀包括淋巴結腫脹、全身倦怠、食慾不振、全身乏力,易與衰老症狀混淆,一般人不易警覺。淋巴結就像是雞脖子部位的顆粒,淋巴結腫脹就是台語的「牽核仔」(音讀khan-ha̍t-á)。診斷是否為慢性淋巴結白血病並不困難,身體裡的癌細胞就像是黑社會,淋巴球就是幫派中地位最小的嘍嘍、品行不良罷了,血液檢查異常,可見淋巴球數目增加,篩檢排除病毒感染加上骨髓檢查,即可診斷。現有的標靶藥物治療,可剷除黑幫勢力、治癒。
 
癌症希望基金會網站的「影音小學堂」衛教動畫,介紹此病症七大常見症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M_9QE7GMx0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小檔案(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簡稱CLL)
好發族群 好發於60歲以上的銀髮族,且男性高於女性
台灣每年新增病例 約150~200人
臨床常見七大症狀 (1)無法解釋的體重降低(半年內下降一成以上)、(2)夜間盜汗、(3)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4)淋巴結腫脹、(5)全身倦怠、(6)食慾不振、(7)全身乏力
主要診斷 血液檢查、染色體和基因檢測、免疫分析、骨髓穿刺檢查、切片檢查
主要治療方式
  • 無症狀時不需治療,僅需追蹤。
  • 當醫師評估需要治療時,現有藥物分為化學治療、注射型單株抗體、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三大類。
    備註:台灣目前已核准上市的全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共有兩款,一款是促進癌細胞凋亡的BCL-2抑制劑,一款是抑制癌細胞增生的BTK抑制劑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