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雷射屈光手術,術後較為人所討論的是產生夜間眩光的比例,主要是因為對於治療散光的成效。
散光嚴重的患者,一般都會因為高階像差(HOA)未能同時解決,而影響到術後視覺的滿意度。所以在做術前檢查時,要特別仔細評估,藉由前導波像差儀(WaveScan) 對有可能影響眼睛屈光度的因素,做完整的測量。偵測範圍包括眼角膜、水晶體、玻璃體、視網膜等,進而分析出不良的高階像差,例如慧星差(Coma)、球面差(Spherical Aberration)、三箔差(Trefoil)等。
在手術施做時,再以傅立葉前導波(Fourier)技術去導引手術的進行,以往使用之前導波算式Zernike僅可處理到6階的像差分析,傅立葉這項演算技術,可以一度為單位,精準的分析追蹤高低階像差,最高可分析至20階的像差,其中涵蓋了百分之八十五的低階像差(近視、遠視、及散光)及百分十五的高階像差。
根據臨床經驗,傅立葉前導波導引手術對於散光的治療效果,表現不俗,通常對於散光超過150度的患者,可以謹慎考慮,有時候醫師為了同時與近視度數做手術程式搭配設計,也有可能會對散光達125度的患者建議傅立葉前導波導引手術。資料來源: 文/博士眼科丁民峰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