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齡夫妻在溝通時的執著
(圖:呂旭立)
老夫妻常見的爭執內容不外乎有關子女、金錢觀和生活習慣瑣事,但常流於批評、指責。夫妻相處久了,生活形成某些固定模式,如果要談事情,也很容易把焦點放在舊的事情上,也就是常說的「翻舊帳」,例如談到買房的話題,年輕夫妻談的是地點格局、裝潢、學區,老夫妻很容易就思想起從前,埋怨起另一方在房價低的時候沒進場,現在房價這麼高買不起,或是責怪另一方買在高點害家裡虧一大筆錢云云……。 熟齡長輩在整合回首自己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時,經常把人生不能過得如我所願,怪罪於另一半的牽絆、過錯等。在這樣熟悉的溝通模式中,我們看到許多熟齡夫妻經由數十年的磨合失敗,仍不放棄要改變對方的想法,繼續努力要對方符合自己的期待,溝通的內容常執著在誰得為誰的苦和現況負責任,這當中夾雜著疏離與無力感,看到對另一半的失望,似乎在指責讓我生活不如意的罪魁禍首就是對方。 在實務工作中我常問熟齡長輩三個問題:「請問你的太太從結婚的第一天起,她對你抱怨最多的事,這三十年來你有調整嗎?」所得到的回答總是搖頭。 反過來問:「從結婚那天起你最期待太太改變的事現在改了沒?」也是搖頭。再問:「如果一件事或一個期待三十年都不會成真,你是不是應該要思考接受它或許不會成真?」 走過二、三十年的婚姻生活,熟齡夫妻經過多年的磨合和累積的人生歷練,此時通常會有很深的體會和感觸。 問到這兒我會引導他們思考:「經過三十年歲月實驗徒勞無功,若是它無法改變,現在我(們)可以怎麼過?」事事非能如我們所願,生命的歷練讓中老年人理解體會某些現實。選擇的背後必然有得有失,一個人身上同時存在優點與缺點,你不會選到一個跟你完全相同一致一輩子沒有爭吵的伴侶。況且生命是有限的,了解這些生命存在的限制,如果我們要改變生活現況的不滿意,就不會耗盡氣力執著於改造對方,而是重新看待溝通的意義。
溝通的意義與初衷
夫妻免不了意見不和,夫妻吵架像青春期、更年期,並不是你學習了知識,就可以阻止它的發生。了解更年期,並不能讓更年期不上門,但正確的認知和處置,可以舒緩身心症狀的不適或預防惡化。同理,如果期待溝通可以把對方塑造成你想要的樣子,不會發生任何歧見與衝突,是斷然不可能也不合理,學習溝通不等於不會遇到問題,而是在遇到問題時,可以準備得比較好,可以處理得更圓融。 為了追求成長、家庭和諧溝通順暢,很多長輩努力地去上兩性溝通課程,學了很多方法與術語、數據,不過這些知識通常不是拿回家跟老伴交流分享,而是把所學作為說服、指責的新武器,或把老師的話當聖旨,企圖改變對方,結果適得其反,也曲解溝通的意義。
【口述/黃柏嘉】
【文字整理/鄭竹霞】
【完整內容請見《Life Plus熟年誌》 2015年10月號】
本區內容是由個人維護,若有不當資訊請通知客服協助處理或移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