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芳很沮喪,照護輕度失智症的公公服藥是她每天最頭痛的事,老人家有糖尿病、高血壓、失智症等慢性疾病及胃潰瘍,每次服藥總有7、8顆藥,但公公總是一口氣吞下去,然後只喝一小口水,他認為,有喝水就好,但孝芳很擔心公公水喝的不夠。
亦樺則也在失智症家屬支持團體問到,重度失智症的母親,現在連藥都不肯吃,該怎麼辦?
這些都是在失智症照護上常見的問題,都有方法可解決,只是需配合每位長者的個性及生活習慣來因應。
每一位長者對水份的飲用與過去生活習慣及現在認知息息相關,有的長者不喜歡喝無味水,但會喝其他有味道的飲料或湯等;有的長者是因擔心尿失禁,刻意不喝水,以減少上廁所的頻率及尿失禁的可能,在生活照護上必須先探究可能的原因與背景,才能找出因應對策。
現在進入炎熱的夏季,長者若無充分的水份,一方面容易中暑,另一方面也容易泌尿道感染,補充水份是失智照護上重要的課題,無論感染或住院,都是增加失智症退化速度的危險因子。
我建議孝芳,將公公的所有用藥拿去請教醫院藥劑師,是否含有酸鹼性較強成分的膠囊藥物?如果有,是否可用其他形式的藥物取代?因為這類膠囊藥物,若不多喝水,膠囊遇熱、遇水會產生黏性,就容易黏著食道,造成膠囊破裂後藥物侵蝕食道黏膜,引起發炎與潰瘍。
這問題要先重視的原因是,藥物侵蝕食道造成嚴重潰瘍、穿孔破裂,若糖尿病人,傷口更難順利癒合;沒有糖尿病的人,藥物卡在食道造成潰瘍,就醫時會用胃鏡診斷,若出血需灼燒修復傷口,若未出血可吃藥治療,但不能喝熱湯、熱開水,一般人因免疫系統較好,白血球通常會自動修補傷口結痂。
問題就在:失智症長者因認知功能逐漸受損,判斷力及辨識力等受影響,很難配合胃鏡、大腸鏡等侵入性醫療行為,連一般人都覺得不舒服,何況是失智的老人,所以在照護上應事先防範加以避免。
其次,請教藥劑師及醫師,瞭解不同醫師用藥間是否有多重用藥(Polypharmacy),先避免藥物間的副作用;另一方面,請教他們可否將服用藥物的時間隔開,讓長者一次所服用的藥物到最低份量或劑量。以及個別藥物有那些禁忌,不能搭配那些飲料等,如果長者只是不喜歡無味的水,而藥物上不會像高血壓藥不能搭配葡萄柚汁等,我們可以安排適當的飲料讓長者服藥。
我建議亦樺,一樣去請教藥劑師及醫師,是否能開立可磨成粉狀的藥錠,將磨成粉末的藥物混入可搭配食用與飲用食物,讓長者在進食時服用。
我特別提醒家屬,我們沒有藥學專業知識,千萬別自作主張 ,一定要詢問專業的藥劑師或醫師,在說明長者的狀況下,由藥劑師與醫師為長者規劃出適宜用藥與服用方式的建議。
資料來源:伊佳奇 / 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顧問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