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臺北陰雨綿綿,南臺灣卻是迎頭罩下暖黃的日光。住在永康的翁潤澤騎著摩托車來到臺南市區與我們會合,從車上搬出一袋又一袋英文字典、參考書,以及用繩索捆起來的成排錄音帶,他笑說以前做水電,搬重物對他而言是小case,望向這堆知識庫,隨手翻起一本英英字典,「讀英文一定要買英英字典,這樣英文註釋才不會失真,看裡頭用簡單的字來解釋困難的詞彙,覺得更到位。」聽現年六十二歲的翁潤澤滔滔說起「英文經」,對他自學英文的精神,不禁使人肅然起敬。
開啟外語學習之路 培養慣性成規律
「我初中畢業就開始工作了,當了兩、三年修冷氣的學徒,發現到外語能力的重要。」年輕時即體會不該讓學習止步,翁潤澤比一般人更能看見自己的不足。由於冷氣廠牌多來自海外,相關資料都是密密麻麻的英文字,他並不安於掌握技術,更期望自己「看得懂」、「聽得懂」英文,比別人擁有更多機會,「所以我十九歲就自己存錢去補習班學音標,之後每天早上起床看華視英文節目,自此開始了外語學習之路。」
就連當兵時,大家卸下整天操練的疲憊,翁潤澤也把握時間,藏著小小的收音機躲在被窩裡聽廣播,「兩年八個月後當完兵,我的英文還真進步不少。」再忙,時間也能被點滴存出來。退伍後翁潤澤成為正式水電工,忙碌的修繕工程一刻也不得閒,他仍定出一套紀律,每早起床將英文廣播錄起來,下了工洗完澡,到桌前收音機一開,立馬全神貫注進入英文的世界!
「習慣養成之後就回不去了。我三十七歲到五十歲之間在成大醫院做水電,固定上下班讓我更多時間去學英文。」這習慣從年輕延續到退休,現在他仍每天花三到四小時念英文,問起他的動機,翁潤澤表示,他想以自身作為學無止盡的榜樣,告訴大家就算只有初中畢也能把英文講得嚇嚇叫!
返回牙牙學語的童年 從「聽」開始融入新語言
「我覺得現代人學英語常會陷入『文法』迷思,最後這些字詞文法只能進入『短期記憶』,久而久之什麼也記不住。」他指出要真正學好英文,得先從「聽力」下手,接著解構句型、查詢不懂的單字,等到通盤瞭解文章意思後才深入文法。就像小孩子學講話,最初不會讀也不會寫,聽久、聽熟了,單字和句子便能朗朗上口,「如果一開始就狂背過去式、未來式、現在完成式……那怎麼會有意思呢?」
說起念英文的「撇步」,翁潤澤建議從雜誌來學,他透過《大家說英語》、《空中英語教室》到《彭蒙惠英語》,依照不同的程度,循序漸進地讀裡頭的文章並搭配教學錄音檔練習,「先聽一遍,再把不會的字詞、句型標出來,並將自己認為好的句子記錄在筆記本上,整體文章懂了之後再反覆地聽。」翻開翁潤澤琳瑯滿目的筆記本,裡頭盡是名言佳句,「尤其同樣的單字、句式會在不同文章出現,繼續往下讀就對了。」
至於口說,就算沒有人陪他練習,翁潤澤也能自創情境。「當我聽完雜誌的一篇對話,就會把整篇內容另外抄寫下來,自己分飾不同角色,每天一遍又一遍練習。」翁潤澤隨即表演起一段笑話,模仿起荷蘭女王和比利時女王的對話,原來沒有外國人輔助,自己也能創造趣味十足的情境劇。他說道,「久了之後,不僅音調學得入木三分,大腦與舌頭節奏一致,口說的靈敏度也提升不少。」
【撰文/張桓瑋】
【攝影/蔡世豪】
【完整內容請見《Life Plus熟年誌》 2015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