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研究指出,台灣人每一千人,服用安眠藥數量為九點一顆,足足是美國的三倍,可見台灣人失眠的嚴重程度。

有關睡眠研究的最大發現就是2013年頂尖的《科學》期刊報告指出,睡眠是為了腦部排毒,因為睡覺時湧入腦部的腦脊髓液的量和速度是清醒時的10倍。並且,約翰霍普金斯大學2013年的研究也發現,睡眠較短(<6小時)和睡眠品質較差的人,會影響腦部自動排毒的工作,由於腦部清洗工作做的不徹底,導致有害的ß-澱粉樣蛋白在大腦堆積,造成大腦受損,增加罹患老人癡呆的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以及多發性硬化症的風險。

越來越多研究證據顯示,抗焦慮藥、安眠藥除了有成癮的問題之外,也會產生危險的副作用。2014年英國醫學期刊(BMJ)發表英國華威大學最新研究發現,服用抗焦慮藥物、安眠藥的人比一般人增加一倍的死亡風險。這再度提醒醫生和民眾用藥時要更加小心,民眾應該要盡量減少對抗焦慮藥、安眠藥的依賴。該研究建議醫生必須多花點時間與病患溝通,並考慮採用非藥物的治療方式,來幫助患者改善焦慮、失眠問題。

那有那些非藥物療法可以提供失眠患者來選擇呢?除了認知行為療法之外,既沒有副作用又有效的就是服用大腦共振的食物。食物和所有的物質一樣,除了含有營養的化學特性之外,也具有能量的物理特性。大腦共振食物這種能量的振動波頻,會讓大腦產生和諧的共振,調整雜亂、失衡的大腦再度重獲和諧的波頻,恢復原有的晝夜生物時鐘,人的作息就會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規律,因而可以擁有良好的睡眠。同時,大腦共振食物的振動波頻經由調節自神經的活性,恢復腦部良好的血液循環,增強腦部的排毒功能,運走推積的有害物質,進而讓營養和氧氣能夠充分地運送到腦部去修補和活化腦細胞,達到大腦最佳的修復狀態,從而治癒失眠。

願您遠離睡眠困擾的夢饜,重新擁抱嶄新的每一天!

陳惟華醫師的愛家園地
: http://lovingclinic.blogspot.tw/2014/04/blog-post_3.html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