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免疫系統的重要
一、了解免疫系統結構
簡單來說,抵抗力就是免疫系統的防衛能力,也就是一般人所熟知的「免疫力」。一般來說,免疫力到達一定的程度,讓人體在大多數的時間都處於健康狀態,就可以稱得上「免疫功能良好」。生物課中大家都有學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為了因應各種變化而生存,免疫系統就因此而產生。
人體的防禦系統是很聰明、萬全的,所以只有一道防線當然是不夠的。我們的身體裡共有兩大保衛站在捍衛著我們的健康:
1. 第一道關卡──皮膚、口腔、鼻黏膜:此道關卡包覆整體體表,保護、抵抗外界的物質,把一些粗糙、太大的細菌或是髒東西直接阻擋在外面,隔絕了許多被侵犯的危機;而一些較小的細菌或是物質,第一道防線恐抵擋不住,就會跑進身體裡。
2. 第二道關卡──體內免疫系統: 免疫系統主要成員有淋巴、脾臟、骨髓、胸腺、扁桃腺,其中有的負責免疫細胞的運送,有的負責製造免疫細胞, 如吞噬細胞、 B細胞、T細胞、補體、自然殺手細胞、毒殺細胞 , 像一個網絡一樣,分散於人體各處,如血液、淋巴、皮膚、心臟、肺臟、腦部等 ,在體內發動更激烈的防禦反應,以消滅入侵的外敵。
1.吞噬細胞:會游近細菌,吞噬殲滅細菌。
2.B細胞:能產生特異性抗體。
3.T細胞:能對付受病毒感染的細胞。
4.補體: 和抗體或是協同細胞分解細菌或不正常的細胞。
如果是狡詐的病毒入侵,免疫系統會先產生抗體去對付,但是當病毒跑到細胞或是細胞核內寄生時,抗體便拿它沒輒,此時,便需要 T細胞先把被病毒寄生的細胞破壞,讓病毒無處藏身,不能隨著細胞在身體亂竄,之後再來進行消滅。
二、藥物無法取代免疫系統的功能
我們知道一般 西方醫學 治病的方式,不過就是 咳嗽者止咳、發熱者降溫 ,這一類的治療方式屬於對抗療法, 何謂對抗療法?其 治療的目標就是消除不適的症狀,強調用反制性的藥物治療疾病,視症狀與疾病為一體兩面,例如咳嗽者不咳就達到治療目標。
其中「抗生素類」藥物與身體免疫系統類似,但是絕不可以取代,藥物只能針對單一或是少數幾十種的病毒產生效果,但是病毒會不斷的產生抗藥性、不斷的發生變種,就如先前的「 SARS 病毒」,「魔高一尺」之後才「道 ( 藥 ) 高一丈」。
還有現在仍未有解藥的「 AIDS 」,是因 愛滋病毒進入淋巴球後,躲在淋巴細胞內生長、複製,破壞淋巴細胞膜,造成免疫功能完全破壞,免疫力降低,因此伺機性感染和腫瘤便接踵而至,就連一般的感冒病毒都可能讓 AIDS 患者喪命,目前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替代免疫系統,證明藥物效果有其範圍與限制。
三、致命病毒與失調的免疫系統
免疫力也會老化:
身體都有一定的基本免疫能力, 經過身體的免疫反應後,下次再有同樣的外來物入侵時,免疫系統就可以更快地辨別出入侵者,並加速消滅之。
但是常常會因為許多因素而下降,例如不可阻抗的人體自然老化現象。我們的免疫系統成熟、增生、成熟、退化、萎縮的過程中,從增生到成熟約是在十幾歲至二十歲間;成年後,生產免疫細胞的胸腺、淋巴結、扁桃腺會越來越小,之後免疫系統生產免疫細胞的能力就開始漸漸減弱;到了中壯年,仰賴先前建立起的免疫能力,還可維持不錯的免疫功能;到了五、六十歲之後,儲備的免疫能力所剩不多,免疫力開始走下坡。
失調的免疫系統:
而免疫力下降的原因之一,有可能就是這些免疫細胞的數量減少,面對入侵者卻陷入無法消滅它的窘境,任由其發病。至於為什麼會減少呢?原因可能有:
1.存活時間變短。
2.免疫細胞的工廠產量少或品質差,或者是罷工。
3.運送免疫細胞的器官功能差。
致命病毒:
談到致命的病毒,便會聯想到「 SARS 」、「禽流感」,還有「 AIDS 」, SARS 與 AIDS 致病後,都會使免疫力下降;試想免疫能力正常者如有防彈衣,而免疫失調者就如赤身一般,安全備受威脅。
中西醫對於感染的起因,觀點其實是蠻相似的,西方醫學認為是因為人體的免疫系統抵禦不足而導致病體入侵,而中醫則是用「臟腑」來取代免疫系統;「邪氣」取代了病原體,不過要使人體感染,不只是單單這兩項因子,還有一項非常關鍵的要素,就是病原體到人體的「途徑」。因此,流行病學就歸納出致病的三大要素如下:
第一,是「病原體」,中醫稱為「外邪」。
第二,是「途徑」,也就是病原體如何進入人體,中醫多以「風邪」夾帶著邪氣
入侵。
第三,是「易受感染的身體」,中醫說易受外邪侵入的人多半為「虛」。
以上三項皆備就會致病,但是反之,只要使其中任一項因子消失便可預防。
1. 消滅外在的病原體:較困難,因為病原體可說是無所不在。
2. 阻斷病原傳入的途徑:最簡單,可以多洗手、外出戴口罩等。
3. 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最基本,有較高的抵抗力,即使有「病原體」及「途徑」的存在,也不易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