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愛真

乳癌是臺灣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占第一位,呼籲大家一定要關心身邊的女性家人做好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更顯重要!

那天參加<生命最後一個月的花嫁>記者會,心中百感交集,再加上從電視播出兩個小時之實際採訪過程,使我心中有更多憾動與省思。女主角長島千惠小姐,年僅23歲就不幸罹患乳癌,靠著她堅強的意志力與鬥志,面對每次治療所承受的身心煎熬,即使被迫走向生命的盡頭,仍然以笑容迎戰生命中的每一天。

長島千惠花樣年華縱逝,她的大愛永不止息,儘管病痛纏身仍發出「愛的宣言」,呼籲年輕女性注意自己的健康,定期接受乳房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長島千惠發現自己罹患乳癌,是在23歲那年的秋天,她當時是一位展示模特兒,自己發現左乳異常硬塊,而且有長大的傾向。通常年輕女性乳房有硬塊,大多是良性的纖維腺瘤或纖維囊性疾病,一般都不會去留意或做進一步的確認。

像千惠起先也自認不太可能有問題,是因顆粒越長越大,她才打電話告知父親,然而這聽在愛妻曾因卵巢癌往生的父親心裡,比較敏感立刻有了不祥的預感,隔天就陪她去看診,只是萬萬沒想到診斷確定是乳癌,而且是第二期,雖然尚未擴散到淋巴組織,醫師建議盡快接受手術。

<要愛惜自己>年過20歲以上 檢查要定期

年輕型乳癌細胞相當惡性,非常刁蠻侵犯力強,容易轉移。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更顯重要,尤其屬高危險群者,更需密集追蹤檢查不容忽視。

多年來乳癌防治基會的乳癌巡迴篩檢列車也走遍偏遠地區、城鄉小鎮、離島......等,無不希望能篩檢出早期乳癌。在一些醫療資源比較缺乏的鄉鎮,再加上教育水準較低,缺乏乳癌防患意識,很多婦女從來就沒檢查過。

雖然每年去台灣各個角落做篩檢很奔波,令人欣慰的是,的確也因此發現不少疑似乳癌,並協助安排進一步就醫檢查的患者,當然在我們輔導的案例裡,也有不少是在洗澡時自己摸到的,也有是因陪朋友來看診,順便檢查反而被診斷出來的,更有不少是親密伴侶幫忙觸摸到的。

所以年過20歲以上之女性,一定要定期檢查。當然有異樣時,如乳房有異常腫塊、腋下隆起、乳頭有濕疹變化、乳頭凹陷或不正常分泌物時,要趕快就近到大醫院一般外科或乳房外科門診,讓乳房專科醫師幫妳檢查,並做確切的診斷與處理,這樣才不會錯失治療契機。

<你可以做到的>治療期間 更需親友支持

如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乳癌是所有癌症中癒後算是相當不錯的。如以全球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1的統計,乳癌101萬個案例死亡37萬,而肺癌121萬個案中死亡108萬,差異之大可看出乳癌存活率比起其他癌症是不錯的。

相對的乳癌存活者較多,一旦罹病,在往後一系列的療程,更需親友們給予最大的支持與鼓勵,尤其是像化療期間難忍嘔吐、味覺的改變、食慾變差、血球下降......等的不舒適感,如沒有精神上、心理上,甚至經濟上多方的支持協助,是很容易治療到一半而放棄的。這一股親情、友情的環繞正是她們再次面對生命最大的原動力。

乳癌並不可怕,最重要從生活做起,平日生活作息要正常,注意自己的飲食和持續規律的運動。別忘定期自我檢視乳房有沒有異樣,並且定期接受專科醫師的檢查。一旦罹病,確認診斷要坦然面對、積極治療和學習放下。

乳癌是臺灣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占第一位,每年的十月份是全球乳癌防治月,希望藉此提醒女性朋友們,定期接受乳房檢查的重要性。(作者為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總監)

乳癌高危險群的界定:

最高危險群:

1. 家族中有一等親二位乳癌病人,或有二位癌症其中一位是乳癌。

2. 家族一等親友一位得乳癌,且為兩側性乳癌。

3. 本身已有一側乳癌,易得對側之乳癌。

4. 家族中有一位乳癌病人,且年齡在40歲以前。

5. 家族中一等親中有一位得雙側性乳癌。

次高危險群:

1. 35歲以後生第一胎。

2. 未婚,或未曾懷孕者。

3. 胸部曾接受放射線治療。

4. 中年以後(包括停經後)肥胖之婦女。

5. 早月經(12歲以前),晚停經(55歲以後)。

6. 家族一等親中有一位得乳癌。

低高危險群:

1. 平時攝取高脂肪、高熱量食物之婦女。

2. 停經後長期使用女性荷爾蒙補充劑。

3. 曾有罹患子宮內膜癌、大腸癌、卵巢癌病史者。

4. 未曾給予哺餵母乳者。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