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第一名 婦癌年輕化 須再加強宣導
由於乳癌逐年增加,加上有年輕化現象,同時國內發現乳癌較晚,當然預後就不如歐美國家來得理想。有鑑於此,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近年來特別推出「六分鐘護一生,三點不露」的衛教宣導,期望除了持續宣導子宮頸抹片檢查外,對乳癌防治也加強宣導,期使乳癌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迷思第二名 乳房豐滿未必易得乳癌
有些人認為乳房體積較大者比起乳房較小者容易得乳癌,其實這是錯誤的,一般而言,女性乳房之大小與其身材無關,亦與得乳癌的機率無關;換言之,身材肥胖婦女其乳房不一定豐滿,而身材瘦削的女性,其乳房也不一定相對較小。
在傳統的觀念都認為乳房豐滿必然包括較豐富的乳腺組織,其得乳癌機率則會增加。事實上,根據國外乳癌流行病學的研究證實,乳房大小與得乳癌的機會並不成正比例,換言之,波霸型的乳房不一定得乳癌,倒是有乳癌家族史、35歲以後才生第一胎,或中年後肥胖,早月經(12歲以前),晚停經(55歲以後)才是發生乳癌的高危險群。
迷思第三名 局部切除+放療 降低復發率
在早期的觀念裡,大家總認為一診斷出乳癌後應馬上將整個乳房切除,好像切除的愈徹底預後就愈好,但在1970年以後義大利米蘭Dr.Veronesi及美國Dr. Fisher等六個大型前瞻、隨機抽樣的臨床研究顯示,早期乳癌包括第一期及部分第二期,祇要將腫塊及其附近組織一併切除,並將乳頭及大部分乳房仍保存的乳房保留手術,其活存率與乳房全部切除一樣,祇是局部復發率較高,如果再加上術後放射性治療,則局部復發率大大減少,大約減少三分之二以上。
因此,乳房保留手術已慢慢取代傳統的全乳切除手術,使得乳癌患者外觀得以改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在台灣,現在對乳癌手術的選擇,也漸普通採行乳房保留手術。同時現在對一些腫塊較小的初期乳癌,也不見得將所有腋下淋巴結清除,目前也開始採用腋下哨兵淋巴結的切片檢查,不必全數切除,以避免患側手臂淋巴水腫。
更重要的,特別提醒讀者注意,現在國內外學者均一致認為乳癌為一種全身性疾病,當手術切除後,必要時,應考慮進行全身性的化學治療或抗荷爾蒙治療,以消滅可能殘存於體內的微小病灶,以使乳癌再發的可能性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