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泡泡尿,是不是生病了?

有泡泡尿就代表是蛋白尿?有很多原因也都會導致泡泡尿。正常人每天會排出30 毫克以下的白蛋白,只要不超過30 毫克即不要緊,這些蛋白經細菌分解而產生氣體,導致氣泡的出現,時間愈久,產生的氣泡愈多,故早上醒來的第一泡尿氣泡較多。蛋白尿由要檢驗定性及定量得知,最好是早晨第一泡尿,有可能是暫時性的蛋白尿(良性),或是持續性蛋白尿(病理性)。

 (1)、暫時性蛋白尿:當病人有脫水,發燒,暴露寒冷氣候,激烈運動,服用止痛藥,或懷孕等情況下,即可能出現短暫性的蛋白尿。
 (2)、姿勢性蛋白尿:與病人身體的位置改變有著密切的關係。常在年輕人身上發現。一般病人在早上的小便缺乏蛋白質,但經過長時間活動、走路、劇烈運動、站立後、或前屈,蛋白尿便會出現,當病人平躺時測量,就會消失。
(3)、間歇性蛋白尿:反覆感染的膀胱炎,腎盂腎炎,會出現尿蛋白,一旦感染受到控制,蛋白尿就會消失;而高血壓,心衰竭等疾病會隨病情的好壞而出現間歇性尿蛋白。
 (4)、持續性(病理性)蛋白尿:通常當腎絲球或腎小管發生不可逆的破壞時,就會有持續性的蛋白尿。例如腎絲球腎炎,糖尿病腎病變,紅斑性狼瘡等。

台灣慢性腎臟病的好發率為11.9%,平均每10人中,至少有1人罹患,以年紀大、需長期吃藥的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為高風險族群。另外,常服用止痛藥、抗發炎藥者,也不能輕忽。一般民眾可透過幾項症狀與檢查,保護自己腎臟健康,台灣腎臟醫學會提供「泡、水、高、貧、倦」口訣及「護腎33」作法。若發現以下症狀,最好儘快就醫:

」小便時有細微泡沫,超過30秒仍不散;
」下肢壓下去會有水腫現象;
」高血壓;
」不明原因的貧血;
」經常感到很累、無力。

慢性腎臟病患「護腎33」做法,就是每3個月定期回診,進行量血壓、驗尿、驗血3種檢查。

蛋白尿是一種多變的,可能是腎臟病最早出現的警訊,也能是高血壓,糖尿病多年後的併發症,需要提早注意,對症治療才是上策。國人用藥習慣導致腎臟病風險高,瞭解自己腎功能指數,就醫時可以提醒醫師避免具腎毒性藥物或顯影劑處方,也可作為代謝藥物劑量及服藥時間間隔調整參考,讓用藥安全獲得保障。


資料來源:文╱壢新醫院 腎臟科林盈光醫師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