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署發佈的97年癌症登記中,大腸癌已成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平均每天約26人被診斷罹患大腸癌,資深藝人康丁因未能定期健檢,發現大腸癌時已屬未期,在與病魔奮戰兩個月後不幸辭世;另外資深藝人楊烈、劇場鬼才李國修以及Ma媽媽等也深受大腸癌所苦,不得已只好淡出或暫別演藝工作。
「當聽到自己罹患大腸癌,當下心情真的很難過,以為自己的人生就要這樣結束了,一想到來不及看見寶貝孫子長大,真的很不甘心。」罹患大腸癌的陳媽媽說道。
五十多歲的陳媽媽正是含貽弄孫的年紀,一年前因經常出現腹漲、肚子悶痛等症狀,以為只是自己吃太多所引起,於是自行服用治療腸胃症狀的成藥,但症狀並未有明顯改善,最近半年經常出現「連環屁」的尷尬狀況,不僅造成個人社交上的困擾,孫子更認為家中所瀰漫的異味是出於自己不斷的排氣,也讓她自尊心嚴重受創,間接影響與祖孫輩的情感。後來經兒女的鼓勵與協助,安排到輝雄診所接受健康檢查,透過「NBI放大無痛腸胃鏡」進行腸道檢測,才發現自己長期不斷的排氣竟然是大腸癌所引起。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陳媽媽表示,由於小時候家中環境不好,三餐時常是以蕃薯籤為主食,由於蕃薯本身就有幫助消化的作用容易「放屁」,加上長輩從小就灌輸「放屁是健康的現象、放的越多越健康」的錯誤觀念,讓陳媽媽長久以來一直誤認自己的「連環屁」是腸胃健康的象徵,再加上自己沒有定期健檢的習慣,不但未能即時發現大腸癌,無獨有偶的,另一位來自彰化的林太太,因為長期腹部悶痛至醫院做腸胃鏡檢查,當時未發現其他異常現象,用藥後症狀卻未見改善。後來由兒子陪同至輝雄診所,經X光片檢查發現除腸道嚴重漲氣外,更驚見大腸尾端出現一整段大腸癌的病灶!幸好患者及家屬得知後立即就醫,險些延誤治療的黃金時間。
台北市輝雄診所劉輝雄醫師表示,「放屁」是體內腸道蠕動消化的自然反應,正常人腸道常有1~200CC氣體存在,健康的成年人每天亦有不等次數放屁現象,其頻率由每天6至20次不等,其排氣量亦在每天500至2100毫升之間,但類似陳媽媽長期且持續不間斷的放屁,已經不是正常該有的消化現象,應儘速就醫檢查身體是否出現問題。由於大腸癌的發生通常是無聲無息的,病人可能完全沒有症狀。因為早期的腫瘤不大,只會出血反應在糞便上,但有時肉眼又難以看出變化,必須靠糞便潛血篩檢或腸胃鏡的方式來做檢查,這也是為什麼早期與定期健檢很重要的原因所在,特別是上了年紀的高風險族群。
不過,劉輝雄醫師也提醒,最近診所針對上萬例腸胃鏡檢查的患者統計,發現有82例確定罹患大腸癌,其中居然有9位患者年紀僅2、30歲,而女性竟佔了7位,顯示大腸癌已經有年輕化的趨勢,而且女性的罹患率又高於男性。
劉輝雄醫師說,提到大腸鏡檢查,民眾的直覺就是擔心會疼痛而排斥檢查,因此他特別到日本研習並引進「NBI放大無痛腸胃鏡」檢查技術,平均檢查完成時間只要5分鐘,大大提高全大腸鏡檢測的效率。傳統大腸內視鏡,因採全身麻醉,需要靠醫師及助手合作及默契,若操作時不慎抵住腸壁,或灌氣都會造成受檢者出現劇痛。若因為操作不當也會造成腸道穿孔,不但危險,更容易造成相關的後遺症。「NBI放大無痛腸胃鏡」檢查技術是透過新式的「直軸保持短縮法」,由醫師單人操作內視鏡,整個檢查過程只有吸氣絕不可灌氣,以退為進(退二進三)保持大腸鏡的直軸絕不偏移,將大腸拉回拉直,再推入大腸鏡,過程不會產生疼痛,且不必全身麻醉。如有瘜肉等異常病變,當場放大觀察併用染色及NBI(Narrow Band Imaging),即可判定是否為癌及其癌細胞浸潤深度,還可立即作內視鏡手術切除,加上傷口縫合當日即可返家休息。
劉輝雄醫師提醒,大腸癌如果能夠在早期或初期就被發現並治療、控制,經手術完全切除者,治癒率可高達90%以上。最重要的是要養成定期身體健康檢查的習慣,特別是50歲以上、曾有瘜肉、個人或家族腸癌病史的高危險群,更應該定期接受糞便潛血與腸胃鏡檢查,切勿因一時疏忽或胡亂用藥延誤腸癌的黃金治療期。
圖表:輝雄NBI放大無痛腸胃鏡與傳統腸胃鏡比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