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體報導有一名男子因蛀牙進行人工植牙,豈料手術完成後,便開始出現鼻涕倒流、頭暈目眩等嚴重症狀,更誇張的是,一覺醒來竟然發現植牙莫名消失不見,原來植體是掉進了自己的鼻竇腔內。原來該名患者的牙床高度不足,應該先做上顎竇增高補骨術,再評估是否進行人工植牙,未料醫師僅使用傳統2D技術,也就是平面的x光片進行診斷,以致錯失正確診斷的機會,才導致發生這一起烏龍案。

植牙從1965開始研究到現在,已經有近50年時間,許多新的研發技術都在持續進行當中,雖然如此,有許多臨床診斷作業是不變的道理。中華民國植牙醫學會專審會主委程國慶醫師表示,從傳統牙科X光攝影,到2D電腦斷層,以及目前廣泛使用的新式3D電腦斷層,都顯示科技日新月異。尤其3D電腦斷層診斷能在電腦上精確地呈現病灶、全口牙床的位置、牙床骨的深度、厚度與角度,以及重要的顏面神經、血管與鼻竇位置等。

值得注意的是,新式3D導航植牙有許多傳統植牙所沒有的優點,手術方式為先做全口重建,將假牙做好,再透過電腦斷層設計,確保手術過程中不會傷及神經,並可掌握定位安全性與控制美觀度,再直接按照所設計出來的引導板做植牙。

但是,並非所有的手術都需要讓病人照斷層,有時簡易的手術,用一般的X光即足夠。甚至用牙床探測方式,也可做出準確的3D導板,安全準確的幫患者植好牙。所以,選擇何種診斷方式,仍然需要靠專業醫師評估。尤其要避免植體掉入鼻腔,除了可以借助3D導板,最重要的是醫師要能知道極限及應變。而非因過度依賴先進的儀器,而產生過度的自信,以致影響操作時的謹慎態度與手術技巧。

避免植體是掉進鼻竇腔內,主要在於需事前考量患者的牙床高度,若患者牙床高度不足,需做上顎竇增高補骨術,醫師必須不厭其煩補骨,不能只依靠3D導板,以為就能閃過危險區域,萬一操做失當仍然會出問題。術中若真的和預先計畫相左,醫師要能及時應變,不能硬著頭皮繼續往下做。畢竟電腦不會錯,錯的是人為的操作,而從一開始電腦就是人在操作,所以正確診斷,小心計畫,加上謹慎執行手術,以及術後細心觀察變化,才是正確安全之道。

雖然,牙科經常使用的2D電腦斷層與3D電腦斷層之間有所差別,其實,兩者都各有優勢,只是適用的對象有所不同。3D電腦斷層的影像可任意調整角度與視野,排除2D平面影像的死角與診斷上的落差,目的是為了讓醫師的診療計畫更精準安全。牙醫師楊青華表示,任何牙科的診斷與手術,都有賴醫師的醫術與醫德,才是影響手術成功的最重要關鍵。 

資料來源:20110706奇摩新聞,中時電子報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